“川医”争夺战:校名背后的利益诉求
2015-06-18
382

4月28日,教育部发函同意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6月2日,新的“四川医科大学”已经换牌运行。令人没想到的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校友跟校方都站出来反对了。“川医”争夺战道出了谁的尴尬?校名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诉求?

川大就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提起行政复议

当前,一份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李虹6月9日签发的内部文件——《四川大学关于不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函》(川大校[2015]13号)已发往教育部。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确认了该文件的真实性。

该文件指出,2014年4月21日,四川大学收到了《关于恳请四川大学为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给予证明函》(泸医院函[2014]9号),2014年5月27日,四川大学校务会对泸州医学院更名问题进行了研究,明确做出了“不同意给予泸州医学院证明”的决定,并专门给泸州医学院回函表明立场,同时将回函抄送给四川省教育厅。

在这份文件中,四川大学解释了反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易与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9月已并入四川大学)历史曾用名“四川医学院”的简称“川医”混淆,而“川医”是社会对华西的公认品牌,更名后可能导致社会公众产生四川大学没有医学学科的误解。“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对四川大学及其医学学科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对四川大学海外医学校友的学历认定和执业等带来巨大影响,也会对四川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信息交流带来很大混乱和不便。”

四川大学认为,泸州医学院更名带来的混乱将直接损害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直接动摇四川大学合校15年来的成果和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四川大学恳请教育部在泸州医学院更名问题上能够认真倾听四川大学广大师生及四川大学海内外校友的意见,做出更谨慎的决定。

泸州医学院回应:完全符合国家高校设置和命名原则 得到批准

争议的另一方泸州医学院,始建于1951年,此前也多次更名:其前身是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1959年升格为泸州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升格并更名为泸州医学院,直到2015年4月经教育部同意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在回复媒体更名相关问题时,该校称在四川省历史上从未有任何学校使用和注册过“四川医科大学”这一名称,其完全符合国家高校设置和《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命名原则。该校强调,自己的更名被四川省列入了全省“高校设置十二五规划”,是经自己申请,四川省政府组织专家考察,并同意上报教育部,最后才得到批准的。该校认为,更名是促进川滇黔渝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校在更高平台上汇聚更多优秀人才,有利于学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而对于四川大学的举动,已经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的泸州医学院拒绝了采访。6月2日,该校公告宣称正式启用“四川医科大学”的新校名、新公章。在此之前,该校发布了《关于规范使用四川医科大学校名、校徽的通知》,学校官网也已改名。6月11日,该校发布公开招聘公告,招聘教学、教辅人员等共计80人。

教育部回应:更名并无不妥

日前,教育部就此事回应,2014年四川省政府向教育部行文,申请将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四川省主要是根据四川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和要求,从加快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和医疗服务需求,更好地服务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出发,考虑将泸州医学院建设成为区域性医科大学。

教育部指出,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属高校,四川省政府提出将其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符合《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政策的精神。同时,“四川医科大学”校名历史上未曾使用过,且与“四川医学院”和“华西医科大学”的名称存在明显差异,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并无不妥之处。

教育部还表示,根据四川省政府设置申请,按照国家规定的“大学”设置和审批程序,经全国高校设置专家委员会专家考察和评议,教育部对泸州医学院更名四川医科大学进行了审批,并在批准设置前向社会进行了为期20天的公示,其间从未收到任何单位和个人反映不同意见,故最终发文批准。

四川大学校长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称,此前学校并未看到20天的公示,也没接到有关方面的通知,而此次在两个月的法定期限内对教育部4月28日批准泸州医学院更名的决定提起行政复议,则是合法有效的。

“川医”争夺战道出了谁的尴尬?

上世纪80、90年代,国内不少高校掀起过一番更名热潮,高校内设的院系、专业也改了名字。这轮校名更替,是将过去校名中稍显土气的词汇替换为更具现代气息的词汇,名称上跟国外院校基本实现接轨。上世纪90年代末至新世纪头十年,又出现了新一轮的高校更名,经扩招和升级(专升本,本科院校加设研究生院)的院校的更名方式是,“城市名称+学院”变为“城市名称+大学”,“城市名称+办学特色+学院”变为“城市名称+新的办学特色+大学”或“省份名称+办学特色+学院(大学)”,四川的一些院校还堂而皇之地把校名中的“四川”省份名称换成了名头更大的“西南”。

高校更名,名头越来越大,似乎更有利于招生和就业,却没有人意识到不断改动的校名,会造成学校品牌资产出现流失,更会让校友权益受到损失。四川大学1994年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曾改名为四川联合大学,后来恢复旧名,又“兼并”了华西医科大学。这几次折腾对于川大几届校友都造成了不小损失(持四川联合大学毕业证、学位证书的毕业生当然会被怀疑为野鸡大学毕业生),更让原本名列我国西南医科院校综合实力之首的华西医科大学从高校序列中消失。

原泸州医学院6月2日已正式挂牌为四川医科大学,尽管四川大学校方和该校华西医学中心校友对此提出强烈反对,但要推翻这一既成事实,很难获得国家教育部和四川省政府的支持——如果将已经挂牌为四川医科大学的原泸州医学院恢复旧名,或换为其他名称,自然会进一步凸显高校更名的随意化,暴露泸州医学院升级更名在报批环节,上级主管部门的考虑失当,招致更多嘲笑和批评。

即便如此,四川大学校方和该校华西医学中心校友就此事,利用各种方式提出异议,表达抗议,意义仍然值得肯定。这标志着中国的大学终于意识到学校名称不是儿名、乳名,不能够随便起、随便改,过去轻率放弃的学校名称和简称,对于很多院校仍具有重要价值。希望此事能够促成国家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更多高校及其历届校友,珍视院校的品牌资产,将时至今日仍在延续的乱改校名势头遏制下去。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