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商品需要包装,品牌需要推广,人人都想变得“高大上”。近年来,就连高校也掀起了“更名”的热潮。“学校”升级为“学院”,“学院”升级为“大学”。几经波折之后,泸州医学院的校名从“四川医科大学”也成功升级为“西南医科大学”。无可奈何的更名,似曾相识的校园,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几经波折的更名
泸州医学院是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创建于1951年,坐落在川、渝、滇、黔结合地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泸州市。2015年6月1日,教育部发文,同意泸州医学院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
但这个决定曾遭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校友的抗议。校友们认为,四川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容易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相混淆。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华西校友表示,通信和学历鉴定遇到不便。
经过一番艰辛和波折,泸州医学院新校名如今改为“西南医科大学”。
几家欢喜几家愁
泸州医学院这般不改名誓不罢休的现象在我国高校中非常普遍。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至少有18所高校申请改名,大多从学院更名为大学。而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有257所高校更名。
院校改名是好事还是坏事?对于学校而言,也许更名后显得“高大上”、显得大气,顺应潮流,更好招生,这是一些积极影响。但是,也有人认为升格后的院校名称个性越来越趋同,著名品牌以及历史脉络从此褪去。事实上,在追逐更名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为达到更名条件,增设学科、专业。这也导致不少问题的出现,譬如办学者往往忽视增设的学科、专业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办出高质量等。最终损失的会是学子和整个社会。
听名气还是看实力?
高校之所以热衷于更名的游戏,甚至乐此不疲,不达目的不罢休。其原因在于,在当下大学行政化评价体系中,学校的身份、等级,与学校获得的资源,有着某种对应关系。大学名称的“升级”与变化,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发展可以获得更大的空间;而有些高校认为“学院”或“学校”名称下的行政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难出成绩,于是开始在校名上下功夫,以期通过更名实现政绩的“逆袭”。
其实,院校换多少“马甲”也不如修修内功。世界最著名的院校哈佛商学院有着百年的辉煌,但从未想过要更名。院校热衷更名的同时,是否也会有精力关注自身实力和教学质量,这个问题令人担忧。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