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短短5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有不下20个医生集团先后宣布成立。媒体对于这些雨后春笋般的医生集团,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热情。再加上政策明确的导向和鼓励,一时间医生群体的创业激情被撩拨得十分高涨。井喷式的繁荣背后,医生自发成立集团的真实动力是什么?就目前情况来看,医生们是时候摆脱体制了吗?
“医生集团” 井喷式的真实动力:挣钱
在中国,医生收入的多与少存在很大争议。大部分的中国医生,作为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享受的是事业单位统一核定的工资,加上一些奖金和绩效,构成了医生的账面收入。这个薪酬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医生收入的零头,体现不了医生的工作价值,更不能覆盖医生职业的投入成本。
财政长期的供给不足和制度的压抑,让医生的收入来源滋生了多条灰色途径。药品回扣、走穴开“飞刀”,甚至收受红包等。与此同时,医生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医生整体薪酬的透明度也大大降低。如此一来,拼命干活却收入甚微的小医生怨声载道;身价不菲的大医生则对自己的收入讳莫如深。扭曲的现实就造就了这样一股力量:小医生渴望多挣钱,大医生渴望挣体面的钱。
一些创业的医生听了上述表达可能会不乐意。在各类医生集团的宣讲PPT里,医生集团的成立至少被赋予了以下的目的和意义:改善患者体验,改善医生职业体验,探索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成为医改突破口……这些高大上的说辞,终究不是医生自发成立集团的真实动力。真相或许只有一个:在挣钱的同时,捎带起到了这些社会作用。那么,对于当前的中国医生们而言,是时候摆脱体制了吗?
万峰的经历给所有想跳出体制的医生上了一堂实验课
体制内的医生,作为一群标准的既得利益者,享受的是国家和政府赋予的职称和头衔,工作的单位是积淀深厚的公立医院,在老百姓心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如果离开了这层保护伞,他们或许将不再是专家,甚至变为无人问津的“黑医生”。中国医生集团的拓荒者,“万兆开心公司”创始人万峰的经历,用教科书式的答案,给所有想跳出体制的医生上了一堂实验课。
作为一名体制内培养出的医生,万峰的履历光芒耀眼:他是全国心脏病手术病例最多的专家,他和团队创造了心脏手术的9项“中国首例”,他被《华尔街日报》誉为“世界跳动心脏外科的先锋”,还被《远东经济评论》评为封面人物。但就是这样一位履历颇为光鲜的大医生,在离开体制后却遭遇了多重打击: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的创始人之一,万峰担任第一任会长,后来因为在体制外工作,险些失去连任的机会;病源稀少是万峰面临的巨大困扰,作为功成名就的大医生,他可以等病源,但是团队的年轻人不能等,没有手术的历练,年轻医生就会荒废;不在体制内,学术课题的申请,根本就连资格都没有,更不用奢谈学术地位。再加上人才招聘困难、资本运作的凶险和复杂。几经辗转,万峰又回到了体制内。而中国却没有多少医生能如万峰一样,来去自由。现实的情况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体制内医生集团”: 鱼和熊掌可兼得
但鱼和熊掌,中国的医生都想要。于是,在2015年4月初,“体制内医生集团”这个概念刚一出现,就立即引爆了医疗圈。
“大家医联”的创始人,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主任医师孙宏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因为我们是理想现实主义,如果从公立医院辞职自由执业很纯粹、很好,但是在现实条件下,很多医生没有个人品牌,这个品牌的塑造需要一个过程。留在体制内,我们一方面可以获得医、教、研这种平台的滋养和积淀、上升,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多点执业的形式,实现我们的理想。这是一种双赢。而且,体制内医生加入我们团队,不会有太大的选择成本和沉没成本,牺牲不会太多。”
2015年5月11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在梳理该市2015年医改着力点时指出:鼓励链接大医院和社区,为患者提供连续诊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的专科“医生集团”的组建。站在政府的立场上来考虑,“医生集团”的出现,在不影响公立医疗机构整体运行的基础上,并非一件坏事。然而,医生集团的发展,却不见得会朝着多赢的方向。
首先,公立医院的医生,其身份和使命注定了要和医院捆绑在一起,因此在公立医院已然十分沉重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的压力下,医生们还要腾出一部分时间来运作医生集团,势必会牺牲一部分公立医院的利益。在业内人士看来,医生尚未脱离体制的前提下,作为“单位人”,如果其合伙公司举办营利性诊所,将面临法理上的悖论,即营利性企业对公共资源“搭便车”。其次,政府鼓励的多点执业政策,是在承认旧有体制前提下的多点执业。其希望的是医生在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联合体内的多点执业,因此这样的政策并不是彻底解放医生、解放市场。
尽管,体制内“医生集团”的出现或许并不能让患者就诊的体验改善,也不能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或许只是让医生光明正大地多挣点钱,但是其意义也不容忽视。因为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困局中,最具活力,也是医改最中坚力量的医生,能够切实参与进来,应该不算一件坏事。
医生集团能走多远?
1998年,万峰与人合伙组建的“万兆开心公司”,被认为是我国医疗行业内出现的第一个医生集团。去年7月,张强医生创办的国内第一家跨专科医生集团在上海宣布正式启动,张强也被认为是中国医生自由执业的代表性人物。随着越来越多的“拓荒者”加入到探索的路途上,一些质疑的声音出现了:近来扎堆的医生集团或许只是昙花一现。
医生集团能走多远?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房颤中心主任刘兴鹏并非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在热火朝天的创业氛围里,他让自己保持冷静:“医生集团若实现可持续发展,靠的还得是医院里的那套‘老规矩’—医疗安全放首位,诊疗质量贯始终,学科建设是根本。”他认为,医生创业,如果单纯想着如何解放自身,如何进行资本运作,最终结果必将是大浪淘沙,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再大、再快,医疗和医学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翅膀硬了’之前先不要急于出来创业,在医院里好好练上一身真本事是关键。”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著名胃肠外科专家林锋说,“医生创业靠口碑,没有一身硬功夫,反而会砸了自己的招牌。”对于未来,林锋也心存一丝隐忧,在多点执业的“生态”形成之前,医生一只脚在体制内,一只脚在体制外,难免不会纠结。“医院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能把医生当成医院的私有财产,更不能给多点执业的医生‘穿小鞋’,否则政策是放开了,但谁敢真的出来呢?”
廖新波表示,多点执业只是医生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的突破口,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是一项综合改革,包括人事制度、支付制度、监管制度、法律法规支撑等多项影响其推行的因素,“路是需要人走出来的,一个人走是小道,大家一起走就成了大道。”他说。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