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数据十年磨一剑 为何仍未见锋芒?
2015-07-07
329

医疗大数据已经做了十几年,已经渗透到美国医疗的诸多领域,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美国奥巴马政府甚至将其比喻为“未来的新石油”,足见其对于一国发展的重要。然而,在专家看来,中国的医疗大数据十年剑一磨,却依然未见锋芒,各个医院的大量信息还在沉睡之中。这究竟是为什么?

“医疗大数据已经做了十几年,但现在各个医院的大量信息还是完全沉默在那里。” 在近日召开的国际生物医药与医疗大数据专题研讨会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教授、信息管理处处长韦云这样感慨道,他认为我国医疗大数据的利用率仍然太低。

大数据为医疗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数据在医疗方面最基本的作用是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远程监测。

从1980年起,美国卫生福利部每隔十年会发布一项健康计划,其核心着眼于改善全体国民的健康。我国卫生部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也正式提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大数据有利于流行病、慢性病调查、趋势分析和预警,将为公众健康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有13亿人口,如果将这些医疗数据都收集应用起来,将会为医疗创造更多的奇迹。

大数据也可以为医疗器械的安全性评价带来福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规定,对于医疗器械既要评价其安全性,又要评价有效性。“目前,我们通常仅能评价它的有效性。由于参加一项临床实验的病人数量十分有限,因此还很难评估低发生率的安全性风险。”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学统计部主任李卫表示,大数据的出现使安全性评价成为可能。“通过海量数据,我们能看到所有用过这种产品的病人情况。”

不仅如此,大数据还为新药研发带来了曙光。“国内外医药公司现在都面临着巨大的研发困境,而这些困境如临床实验数据问题,可以用大数据解决。”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说。

在此之前也有专家认为,“医疗大数据在中国爆发”的提法还为时尚早。尽管目前我国各大资本都在涌入移动医疗市场,但是针对大数据这个领域的还是相对较少。但在我国,无论是使用APP的民众还是掌握更多患者医疗信息的医院,似乎都还没有利用科技产品共享和分析数据的习惯。数据只是数据,它就在那里,还没有发挥出气应有的功效。然而,大数据医疗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如何突破局限是我国医疗界面临的一个挑战。

那么,大数据医疗在中国尚未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呢?多年来一直参与数据信息相关的北京市中医病案质控中心主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韦云认为,十多年来医疗大数据令人担忧的“沉默”是数据利用率不高、共享机制缺失所导致的。这造成了需要数据的单位得不到数据,有数据的单位又要保密的供需矛盾。

韦云表示:“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共享,也不能让政府出台政策推进共享。但是这几年的工作让我体会到,我们可以共同做研发、做项目、做课题,这种需求非常多。”

对于药物研发企业来说,数据共享更为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向美国学习。美国已经有公司将临床数据综合起来,分析得出更好的建议。”业内人士介绍。

韦云建议,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要打破阻碍数据共享的障碍。

在专家看来,目前我国医疗大数据就像一大块“蜂窝煤”。科院金融科技中心首席科学家刘世平表示,当下,尽管我国拥有海量的大数据,但缺乏有效的加工分析能力,其中最大的干扰因素在于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同一个产品线是通的,但不同的产品线是不通的。”刘世平说。

韦云表示,我国医疗数据化的标准可谓“百花齐放”。“每家医院的信息化工作都涉及几十个厂家,每个厂家的数据、标准、采集、存储都不一样。因此,即便是在一家医院,都会出现很多孤岛,更别说整个医疗行业了。”韦云说。

“各家医院信息系统的标准、接口都不同,这成为利用率低、共享难的原因之一。”李卫说。

不仅如此,数据种类的多样化也为数据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带来了挑战。“我们以前能处理的数据大部分是结构化的文本数据,但对于非结构化的音视频数据都很难处理。”刘世平说。

综上所述,要想换新正在沉睡中的中国大数据,首先要打破阻碍数据共享的障碍,促进数据的融合。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