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梦想而伟大,而实现梦想需要勇气和行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副院长谭晓琴用自己的行动验证了这句话。这个雪域高原上的白衣天使,同时也是一名癌症重病患者。工作11年来,她充分利用自身所学,为村民们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是患者眼中“最放心的好门巴”(门巴:藏语为医生)。
坚守高原11年
2004年6月,从第三军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谭晓琴放弃了在城市里工作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家乡,在乡卫生院当了一名医生。从2005年起,先后有20多名医生选择离开斯木乡中心卫生院。目前,只剩下包括谭晓琴在内的8名医务人员。他们除了服务本乡11个村2000多户农牧民外,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也常会慕名过来求医。
卫生院里的病人很多,感冒、头疼、意外擦伤、关节炎、肠胃炎,什么病都看。“你看我嘛,都病成这样了,但我现在没问题啊,好心态比药还管用。”遇到跟她同样身患癌症的病人,她总会这样安慰对方。
乡干部说,农牧民们都认为“吃了谭医生开的药,病好得非常快”。一传十、十传百,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看感冒没有超过10块钱的。”一位叫扎西泽仁的病人说。
随身携带“病人日记” 记录病情变化
谭晓琴还记得几年前接诊的一个19岁男孩,从大医院出院回家调养时,没有好好护理,身上出现了严重的褥疮。男孩家离卫生院有20多公里,谭晓琴每天都要骑着自行车上门给他看病,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
独马村村民登洛回忆说,2013年6月13日,他的侄女因难产不得不求助谭医生。闻讯后,谭晓琴背起医疗箱,搭乘摩托车来到牛棚里为其接生。
但是,由于生产中胎盘没有完全剥离,需立即送医。一路上,她用手托起吊瓶充当输液架,直到护送至县医院。直到母女平安,谭晓琴才悄悄离开。
谭晓琴的身上总会携带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患者的姓名、病症和联系电话。现在,她已经有三本“病人日记”了,“这边很多药品难以买到,每次我去成都做治疗时,都会帮村民带点难以在炉霍县买到的药品回来。”
身患癌症仍坚守岗位
2010年9月,谭晓琴被检查出患有“右支气管大细胞癌”,先后在成都几家大医院接受过手术治疗及化疗。2011年,她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父母放心不下,又拗不过女儿,只好每天在身边照看她。
斯木乡卫生院的左边是诊疗室,谭晓琴在这儿守护着患者的健康;右边是医生宿舍,谭妈妈在这儿守护着女儿的健康。每天,仅仅为了让女儿喝下一碗汤药,谭妈妈要往返诊疗室三次。
谭晓琴身患癌症的消息在村子里传开以后,乡亲们都为此感到心疼和不安,她的身体状况成了大家最大的牵挂。
最让她感动的是,当地有400多名农牧民自发地按藏族的习俗为她转佛塔祈福,希望她早日康复。从黎明到深夜,大家采用接力的方式,3天时间为她转塔10万圈。这让她既幸福又感恩。
为救患者身患癌症
谭晓琴之所以会患上癌症,源于一次为产妇接生。2010年4月12日凌晨两点,她接到一个病人家人的求助,是一名若海村产妇难产,情况很紧急。谭晓琴二话没说,立刻带上接生器材从乡卫生院赶了过去。而产妇家因修房临时住在一个密封性极好的救灾帐篷里,燃烧的火炉让人感到窒息。
为防止产妇中毒,谭晓琴果断地将炭炉移出了帐篷,可是产妇家人担心产妇着凉,又趁她不留意将炭炉悄悄拿了进来。两个小时过去了,孩子顺利降生,母女平安。这时,帐篷里已经充斥了浓烈的一氧化碳,由于谭晓琴一直站立着工作,只有她的眩晕感最强烈。再次移走火炉,叫醒产妇和抱出孩子后,谭晓琴晕倒在帐篷外。
因为缺乏医学知识,产妇家属没有及时将谭晓琴送医,而是将她送入另外一顶帐篷中休息,直到五六个小时后,谭晓琴才渐渐苏醒。回到家里,身为退休老医生的父亲通过针灸治疗让谭晓琴的病情得到了缓解,但她的身体免疫力急剧下降,并经常感冒咳嗽。
2010年12月,年仅27岁的谭晓琴被专家确诊为“右肺大细胞肺癌”,医生说一氧化碳中毒可能是诱因,并且下达了病危通知。两个疗程的治疗和化疗之后,她的病情有了一定好转。半年之后,斯木乡中心卫生院的门诊室又出现了谭晓琴忙碌的身影。
“藏区地广人稀,医生很少,老乡们看一次病很不容易。”谭晓琴说。她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下班后,还有人到家里找他看病,或许从那个时候心里就埋下了跟父亲一样的行医梦,而她的弟弟现在也成了斯木乡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医者仁心,大爱无言。谭晓琴在工作岗位上十年如一日,践行着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和信仰,用辛勤耕耘换来患者的健康和满意的微笑。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