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凌晨,2岁7个月的杭州余杭区男孩哆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去世。母亲唐女士在微博发文,质疑院方不积极抢救,称高年资医生久唤不来。文章阅读量已超过200万次。
院方说法
28日中午,浙医儿院发布“关于章某某诊治经过及后续处理情况说明”称,患儿22日因“咳嗽10余天,加重,伴间断发热1周”住院,入院诊断为急性支气管肺炎、败血症。入院后给予积极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25日病情变化,医院给予积极处理。病区值班医生一直在病区处理治疗,二线值班医生20点30分亲临病区指导治疗,并于23点05分、23点47分两次电话指导治疗,26日4点25分左右再次到病区指导治疗。患儿于26日4:50分左右病情突然变化,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份“情况说明”说,对该不幸事件的发生以及对家属造成巨大的痛苦,医院表示深切的同情;事发后,院方领导和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到现场与患方沟通处理,将继续全力配合家属按照《浙江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处理好善后事宜。
家属质疑高年资医生为何久唤不来
唐女士处的22日的住院病历显示:“自病以来,患儿精神可,胃纳可,睡眠可”;“门诊拟‘支气管肺炎;败血症?’收住入院”。
唐女士说,孩子住院后没有好转,还更严重,住院第三天开始上吐下泻。
浙医儿院在“情况说明”中称,哆哆住院后,院方给予积极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诊断:1.败血症(脓毒症);2.急性支气管肺炎;3.尿路感染;4.急性肠炎。
唐女士说,25日20点,哆哆发烧到39.1℃,经冰敷后降到37.3℃,但几分钟后出现全身抽搐、翻白眼。她把孩子抱到护士台,医生怀疑是热惊厥,打了2针镇定剂。“当时,值班的二线医生来看过,出现了3分钟,让护士打完针就走了,只留下一名一线医生。”
唐女士称,打针后,哆哆体温达41℃,全身汗湿,神志也不清醒,“我立马奔向医生办公室,和一线医生说赶紧找主治医生,肯定有问题。一线医生说是打过镇静剂睡着了,等下会醒,不需要二线医生来。”
“之后2个小时,孩子反应迟钝、四肢没有知觉,我们几次催促一线医生找别的医生来看,但她敷衍,还骗我们说医生在路上了,后来又说二线医生不会来。”唐女士表示。
24时左右,哆哆逐渐恢复知觉。唐女士说:“我拿了他喜欢的‘光头强’电锯,跟他说,宝贝快点醒来,爸妈还要给你买好多玩具,他回复了我三句‘光头强’,不是很清楚,但至少有知觉了。”她表示,一线医生当时说,孩子的生命体征平稳,家属可以轮流休息了。
唐女士回病房休息约1小时,回来时发现孩子手脚冰冷、发紫。“护士让我们用温水泡了20分钟,没用。再找值班医生,我说真的不对劲,你处理不好,求你快点去找其他医生来救救我儿子,她还是不紧不慢的,又过了1个多小时。”
26日4点24分,二线医生到达,在护士台对孩子进行了半小时抢救。随后,孩子被送进ICU,经抢救无效死亡。
“如果得的是不治之症,医生无能为力,可以理解。但从25日21点到26日4点的7个小时,我们十几次向医院请求让值班的二线医生过来诊治,但一直没来。二线医生为什么迟迟没有救治?”唐女士质疑。
28日,相关记者希望就“是否有规定二线医生在什么情况下应参与治疗”等采访浙医儿院,被告知暂时不接受采访,以“情况说明”为准。
对死亡原因,院方表示,根据目前情况,考虑急性支气管肺炎、脓毒症急性进展并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但鉴于患儿年幼,病情发展迅速,死因尚未完全明确。
唐女士介绍,事后家属多次与医院医务科联系,期间尽量保持冷静,没有采取过激行为,“重点就是为什么二线医生迟迟不来?但医院至今没有给出明确答复。”
在“情况说明”中,院方称:为了更好地处理好本次事件、明确患儿死因,建议行尸体解剖明确诊断,并进行医学鉴定明确责任。如鉴定确认院方存在过失,院方将承担相关责任。
对尸体解剖的建议,唐女士表示拒绝。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应有医师值班、交接班制度,目的是让值班医生坚守岗位,对病人进行适当、及时的诊治。不过,各家医院,以及内科、外科的分层值班医师制度的具体规定并不相同。
在此事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医师值班制度是怎样的?患儿的诊疗过程是否按规定执行的?在患者出现怎样的体征和反应时,值班医师应通报给上一级医师?一级医生是否严格遵守了临床路径标准?搞清这些问题,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