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看病不是修电脑那么简单
2015-07-31
320

曾经有人这样调侃:“我电脑坏了,找人修电脑。如果没有修好,我可以不给钱,再找一家能修好的。但是看病就不一样了,就算医生没有给我治好病,也照样要收医疗费。”这样的类比乍一听上去好像挺有道理,其实是大错特错。上百万个细胞构成了人的组织和器官,组织和器官再形成一个神奇而富有活力的个体。人体的复杂精密,决定了看病绝非易事。

电脑出了故障,找人来修,总要先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出了什么问题。同理,在医学上,就是做出诊断。诊断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诊断还没完全明确,就先给开一刀,把发病器官切除,这种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就是因为明确诊断是件困难的事。

疾病的诊断,最先想到的就是自己感觉到什么不舒服,或者体检的时候查出了什么问题,然后就把这个不舒服诊断为疾病。比方说高血压,诊断说起来很容易,正常人血压是这么高,你比正常人高,你就是高血压了。但是说不容易也不容易,因为正常人平时血压也会有波动,不可能一辈子只维持在一个血压上面。那到底血压多高是正常呢?又要高出多少才算是高呢?这就需要医生们研究血压波动的机制,并且统计正常人的血压值,还要规定测量血压的方法,然后划定一个值,高于这个值的就诊断为高血压。

在诊断的时候,除了这样直接对症状诊断,更多的还是想明确这个病到底是什么;要知道这个病是什么,最好能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病,这就是病因学。当你能明确病因的时候,就能够了解这个疾病的本质了,就可以寻找针对病因的治疗,至少有了努力的方向。所以,病因学诊断应该是最好的诊断。

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疾病要想得到病因学诊断是很困难的。大多数疾病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于是退一步,能获得病理学诊断也是不错的,至少比只是大体地进行症状诊断要精细得多。

但是有些疾病的起病过程是很长的,疾病所处的时期不同,结局和治疗方法也不同,所以大家又会在疾病诊断基础上再加一个分期诊断。

然而实际当中还有很多疾病,既找不到病因,又没有病理,而且病人不正常的地方有太多(不局限于一个脏器或者一个系统),这时候就比较麻烦了。

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也不是由一个特定原因造成的。医学上对病因的定义是,使人群中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就是病因。如果其中一个或多个因子不存在时,人群中疾病发生频率会下降。医学上通常把这些和疾病相关的因素称为危险因素。

为了搞清楚一个疾病的发病原因,医学上可能还会找到很多的“诱因”,但还是没法明确“病因”。仅仅存在诱因,你还不能判断就是得了这种病,诱因甚至连必要不充分条件都算不上。由于对疾病诱因的了解有限,所以,就算你不存在某种疾病的诱因,也不能排除就不会得这种疾病。从诱因到疾病之间,一定还存在什么其他的事件。

治病绝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为什么花了钱、吃了药,病还是没有痊愈?病人常问的问题,往往是医生最不知该“如何回答”的问题。不难发现,人类对健康的无限渴求,与人类对医学的有限认知,似乎是无法调和的一对矛盾。

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但他的墓志铭却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常常、总是,反映了一个医生对医疗局限的深刻理解。由于医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治愈”是“有时”,不是“常常”,更不是“总是”。

不管医疗技术多么先进,也不管人们花费多少金钱,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可能治愈每一个病人。假如公众能理性对待疾病和死亡,可能会减少医患纠纷,减少患者的痛苦,让生命平静体面的终结。医生认为无效和必然致命毒性的治疗,会婉转告知患者或者家属。医院是还你健康的地方,也是有人去世的地方。社会需要正确引导大众对生命的理性认识。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