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护士24小时出诊 常吃馒头被称“馒头哥”
2015-08-03
326

今年25岁的杨洋与众多护士一样,大学学了护理,毕业后顺理成章当了一名男护士。而由于是男护士,他正式上班就被安排在急诊科,上三休三,24小时随时待命。忙碌是急诊科工作人员的常态,常常一个馒头还没啃完就要出诊。杨洋因此得名“馒头哥”。急诊科杨洋护士的24小时,究竟是如何忙碌呢?

随着一阵急促的警笛声,刚刚从荣昌接到病人的救护车停在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急诊科门前,车还没有停稳,护士杨洋就跳下车来,一边大声呼叫:“病人到了,快准备抢救,快!快!快!”这样的忙碌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的常态。25日12时20分,在急诊科大厅一角,经过近1小时的抢救,病人转危为安,杨洋忙里偷闲,在外面的小摊买了三个馒头,和白开水一起,解决了他的早饭和午饭。旁边一位护士告诉记者,杨洋在科室有个绰号叫馒头哥,因为他平时忙起来,常常用馒头解决三餐。第二天早晨8时30分,杨洋买了碗热乎乎的面条,三两下就下肚了,这是24小时中最美的一餐。

杨洋介绍,医院急救车有三辆,分为一、二、三线,护士按照二、三、一线轮流上班。上班时间手机却不离身,电话一响就接,深怕漏掉一个未接。

8小时睡眠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奢侈的,常常一个电话来就要走。杨洋早已习惯了片段式的睡眠状态,在出诊的路上就可以补一觉瞌睡。“最多一天接诊20趟,差不多一小时一趟了。”杨洋说,一线是最忙的,20多趟跑下来,人都站不起来了。但面对发生意外或是患病的伤患者,杨洋常常感到痛心。“都说天天看会麻木,但我遇见了还是会觉得惋惜,想要尽全力救治。”

工作三年,杨洋从未出现差错。杨洋决心要在护理行业好好发展。面对无数病患,他体会到了生命无常。“说不累也是假的,但我想没有什么职业能比抢救生命更有成就感吧!”

现今,因医患纠纷走上法庭的事屡见不鲜。患者和舆论在抱怨和抨击少数医务人员态度冷漠、技术低下、责任心不强和医德败坏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医学本身的复杂性、相对性、探索性和风险性。事实上,医务人员确实十分辛苦,也需要被理解。

应当肯定,我国医务工作者是一支优秀的队伍,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有很强的责任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他们无愧于“白衣天使”的称号,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态度冷漠、不负责任、医德败坏者毕竟是极少数。动辄闹事,辱骂、殴打医务人员的患者及家属毕竟也是少数,多数人对医务人员还是比较尊重的,医患之间缺的是交流,缺的是沟通,缺的是理解。

医患之间只有换位思考,互相理解,才能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推动患者的健康和医学的发展,并有利于医务工作者社会地位的提高,得以在全社会形成尊医爱患之风。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