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这一行 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6-07-19
267

急救车绕远、急救车乱收费、急救车要求家属找人抬担架……一直以来,各方对院前急救的关注和争议不断,但是,大家却忽略了急救服务提供者这个特殊群体的职业现状,他们经常要值夜班、工作强度大,经常挨打、收入低、人员流动大……干这一行的滋味真心不好受。要想推进我国的急救工作,建立制度,保障急救医生的职业发展已不容回避。

一名驾驶员、一名医生、一名护士是医疗救援中心一辆急救车的人员标配。急救医生被称作“与时间赛跑的人”。相当长的时间里,“120”一直处于高速运行的状态。只要有患者“召唤”,他们就得在第一时间赶到,无论白天还是黑夜。

工作强度大 人手不足

俗话说“医生越老越吃香”,而院前急救医生吃的却是“青春饭”。这个行业是高强度、高负荷体力劳动,年纪大的医生在体力上无法达到操作要求。

“出诊箱25斤,担架不下15斤,必须拿,有时还要带上心电图机、除颤设备。”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省人民医院站负责人刘钰介绍说。他是2008年1月进入120工作的,目前他所在的站点共有13名工作人员,清一色的男性。“组员们天天风吹日晒,不管怎样的现场都得第一时间赶到。长时间的特殊工作环境,使得不少人患上关节积水、胃病、腰椎病等职业病。”

我国院前急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拨款,同时向患者收取低于成本的救护车费和急救医疗费。受地方财政制约,一些地方省份的120救护车并未配备专业的担架员,都是由医护人员和司机来担任担架工,运转病人。

按道理,急救小组排班应该比照医院里的护士“三班倒”,但实在是因为人手紧张,即使现在排班已经实行“两班倒”,急救医生的需求量仍然有很大的缺口。

截至目前,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40名院前急救医务人员承担着兰州市401.55万人口的院前急救、病患转运和医疗保障任务。“几乎每年,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都会向社会公开招聘院前急救医生,然而年年都会有3~5名医生流失,在人员配置上一直捉襟见肘。”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党总支办公室主任张生杰说。

常遇醉汉 很少不挨打

打开新闻,暴力伤医的报道不绝于耳,而这其中的重灾区便是急诊科和急救车。网上流传着一个关于急诊科经常遭受暴力伤医的段子:“A同事出车现场挨了患者家属一拳,打人者的理由是:当时酒醉。结果:打了白打。B同事出车现场挨了患者家属一拳,打人者的理由是:当时患者危急,情绪不好。结果:打了白打。急诊科同僚深感不忿,抛下一句话:宁可不当医生,也不当急诊科医生。”的确,目睹死亡是家常便饭,没有假期、没有职业荣誉感,出诊一次只挣十几元,家属刁难,上级袒护,出了事情还得自己担着。这就是急救医生的种种无奈。

“都懂不精” 缺少独立职称评定体系

事实上,多年前一般的大医院招聘医生,都要求应届生起码硕士毕业,而急救中心经特批招聘的要求是只要本科毕业就行,却仍缺乏“吸引力”。

为何院前急救医生的岗位不受青睐?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待遇。急救医生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承担责任风险大、业务发展受限,但是这在工资收入上并没有太多的体现,相反,在一些医院,急救医生的地位相当低。此外,当急救医生的矛盾之处,还在于“干得越久,提升的空间却越来越小”。

这并不难理解,职业对急救医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维持病人生命体征,为抵达医院抢救创造良好的条件。于是,他们需要具备内、外、妇、儿、骨科的相关知识。然而,院前急救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静脉开通、创伤处理等为主,远不及医院临床技术“高精尖”。“什么都得懂,什么都不精”,这在职业发展上显出窘迫。

我国急救医学与国外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急救医学发展时间短,急救体制不完善,还没有建立独立的职称评定体系,急救医生评级只能挂靠在内科、外科等其他学科。迄今为止,由于医疗院前急救没有相应的学科,要评职称只好与医院临床医生竞争……在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聘用的医生中,无一人取得副主任医师资格。

呼唤制度设计 保障急救人员职业发展

为了加强院前急救工作,提升院前急救专业化服务水平,甘肃省卫计委从2015年开始遴选临床医生到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院前急救岗位进行轮转服务。今年7月,省卫计委将再次从甘肃省人民医院等9家省级医院各遴选2名临床医生进行轮转服务。

此次,将从9家省级医院的急诊、呼吸、消化、内分泌、心血管、神经内科及普外、胸外、骨科、创伤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等科室遴选专业临床医生。遴选条件是:45周岁以下,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有一定临床经验;身体健康,体能达到院前急救工作要求。

短期内,这样的做法或见成效。但从国际经验与规律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日常急救服务的需求量将快速增长。如果院前急救队伍建设的状况依然不能根本扭转,将影响公共安全中应急救护的工作。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保障急救人员的职业发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急救体系,不容回避。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