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90后急救女医生接醉汉途中遭暴打”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急救医生这一群体的关注。急救医生是一个辛苦、危险、收入低的群体,他们会遇到各种病人,如少儿发烧,骨折,气胸,车祸,打架受伤……很多时候除了救人还得报警。本文通过描述急救医生宓奔的一晚揭开这一行业的心酸。
急救医生宓奔的一晚
宓奔医生是杭州市急救中心邵逸夫医院急救点的医生。他的办公室是急诊室旁的一间不起眼的小房间,只有二十来平米,却摆着四张床,还有电脑桌。这是宓医生、司机和担架工休息的地方,只要手机响起,他们都要出发。
“每晚大概要出车接诊10次左右,有时候碰上周末,就可能超过10次。”宓医生说。他的晚班时间是从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八点,共14个小时,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在任务间隙,他会在床铺上打个瞌睡,而一旦收到任务,就要立马清醒头脑,奔上救护车。
有一个病人是一位26岁的青年男子,心脏病突发。在路上,他就电话指导病人同事进行心肺复苏,当宓医生赶到后,再接手抢救,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接呼吸器……一步一步,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凌晨一点多,有人醉酒不起,宓医生赶到现场时,发现病人的衣服有被撕扯的痕迹,于是就报了警。当警察赶来时,病人也酒醒了,向警察说明了自己是被同伴殴打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报警,让警察来处理,到了晚上,我们也比较注意保护自己。”这一趟出诊回来时,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
凌晨三点半,宓医生的手机又响了,“是有人抽搐了,需要急救。”宓医生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跳上了救护车副驾驶……
“到了晚上,什么样的病人都有,少儿发烧,骨折,气胸,车祸,打架受伤……都会打120,到了周末,酒精中毒的病人就特别多,周末大家伙都出去吃喝了嘛。”
每接诊完一个病人,宓医生都需要回到那间小屋子,仔细地记下病人的病情,救治情况等等。
急救医生短缺现象不容忽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急救需求呈上升趋势,但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国内多地出现急救医生短缺现象。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均出现急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难招难留”的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工作环境差,执业风险大。急救医生每天“独立作战”,以最快速度赶到各种复杂场所,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及家属,短时间内完成急救任务,体力消耗大,心理压力大。
二是待遇不高。急救医生不能通过销售药物、器械,开检查单,为急救中心“创收”,也难以像其他一些医生那样挣“外快”,因此收入状况一直欠佳。
三是业务成长空间受限。因急救医生缺乏对病人后续调查的条件,难以将日常经验积累转化为研究成果,其职称评定还需要“靠”到院内急救系列去,晋级难上加难。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该文件一发布,全国医疗界一片哗然。各种抨击和吐槽铺天盖地。要从根本上扭转“急救医生短缺”局面,必须“对症下药”,如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急救医生、医疗救护员等专业人员享有合理的收入待遇;完善制度保障,要留住人才,最根本的是为其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医生这个行业之所以令人敬佩,是因为他们为了患者身体的康复付出了许多许多,作为患者应该懂得感激!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