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钢铁公司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曾说过:“能把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拥有的最大资产。”员工得到激励就会产生职业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推动员工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而目前我国的医疗系统恰恰相反:给医生最重的任务,让医生承担所有的风险,但医生既得不到合理的收入,也没有赢得患者的尊重。这种现状如何补救?
医疗人才给医院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了医疗设备,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但是医疗设备还有时常维护、更新的时候,以便保证它更好地工作,可到了医生这里,有关他们的体制、制度却难以得到更新和改进。
就拿儿科医生来说,数据显示,儿科医生告急,缺口达20万人。为了吸引更多人报考专业,国家对招考政策进行调整,用加分考试的形式“定向招募”儿科医生。这实质是一种激励行为。不过,仅把医生吸引来还不够,还需要考虑如何把医生留得住。
儿科医生风险高、责任大,这种辛苦在哪个国家都有。他们当医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治病救人,他们也做好了面对这些风险的准备。但是,培养一个医学博士就需要长达10年。医生用的是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为患者看好病,而我们用几元的挂号费就能享受他们的服务,却忽视了他们为医疗付出的巨大代价,有几个医生不感到心寒?
事实上,医改中的不少问题都与医生的激励机制存在“缺陷”有关。例如,分级诊疗的推行效果有限,老百姓很难转过“不挤大医院,看病留乡间”的弯儿,就是因为基层引不来、留不住好医生。
与此同时,大量医生被圈定在公立医疗机构中,往往采取固定薪酬制。医生陷入“体制性懒惰”,势必影响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医改欲求成效,必须增加医生的“职业活跃度”,在激励措施上要有整体设计。这包括:从医生的服务和服务效果上衡量医生的价值,让医生得到能够体现其价值的合理薪酬;其次是改革晋升考核制度,建立社会化的、标准化的医生晋升考核制度,打破“唯论文”是从的标准。
未来,如果医生“单位人”的身份逐渐打破,成为市场上的“自由人”,就能享受“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上不封顶”的薪酬待遇。目前,允许医生多点执业、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正在梯次铺开,更为宏观的事业单位改革也在有序进行,这些都将改善对医生的激励,帮助其获得与自身付出等值的回报,让他们愿意留在这个行业,从事这份职业。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