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大医院住院难、床位紧的顽疾,我国各地的医疗机构积极尝试开展日间手术。白内障、胆囊结石、肿瘤化疗、部分整形外科手术、疝病手术等均可在这样的日间病房内完成,对病人来说省时又省钱。但刚开始开展的时候均普遍遭到冷遇,这是为何?
国家鼓励开展日间手术
今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指出,医院在具备微创外科和麻醉支持的条件下,应将诊断明确单一、临床路径清晰、风险可控的择期手术,逐步改为日间手术,以提高病床周转率、缩短住院患者等床位时间。
“日间手术”其实就是门诊手术,做手术的患者不需要住院过夜,随做随走,患者只需遵医嘱在家服药,并按时到医院换药、拆线。
好东西确遭遇冷遇
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对患者而言,这种“日间手术”是好事物,能够降低医疗费用,减少住院时间。根据四川成都华西医院院长石应康提供的数据,门诊手术中心运行后,至少可以为病人节省11%的医疗费用,主要是住院床位费和药品费。但有调查者曾发现,20年前在门诊能做的常见手术现在普遍遭到冷遇,惨淡“经营”,到了医生不愿做、患者不知晓的地步。一个好的东西,为什么却遭遇漠视?
首先,因为以药养医和以检查养医成为主要的营利渠道,而并非是医疗服务质量。以广东为例,一个市级三甲医院的专家号不过是4元,省级三甲医院不过是7元。病人住院,才能增加更多药物和检查的销售量,这种运营机制导致了收住院成为本能的选择。
其次是医保的问题,现行政策规定:患者只有住院才能享受报销待遇,如果未办理入院手续,手术是在门诊做的,患者只能使用个人账户支付手术及治疗费用。在这种经济根源下,很多患者也更愿意住院了。
最后是规避医疗风险的问题。医患关系紧张,门诊出现的医疗意外往往被视作为不可原谅的错误,意外发生在医院住院部则显得天经地义。所以为了规避风险,很多原本可以在门诊做的手术现在也被建议入院做。
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
作为我国最早开展日间手术之一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通过6年来对日间手术的不断探索,并将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引入其中,逐步扩大日间手术范围、提高术后康复质量、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从门可罗雀走向了门庭若市。
万事开头难。华西医院在日间手术中心刚起步时,患者及医护人员也并不买账。马洪升回忆道:“当时医院为日间手术中心设置了24张病床,6个独立的手术室。最早开展的手术主要是小儿外科的相关手术,如疝气修补术等。当时每天患者量只有10个左右,真可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为了打消医生和患者的顾虑,日间手术中心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告知他们在日间手术项目运行之前,医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措施。例如患者出院后医院有专人进行随访,患者有任何问题可拨打24小时日间手术随访电话;对于术后感染等紧急情况,医院建立了绿色通道,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医院还出台了对日间手术医生的激励政策,鼓励医生到日间手术中心去做手术。
华西医院日间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患者和医生逐渐接受了这种新模式。随着大隐静脉曲张手术、声带息肉手术等日间手术的开展,以及手术医生的踊跃参加,日间手术中心在2010年已是门庭若市,供不应求了。
“日间手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洪升认为,日间手术是一种具有“多快好省”特点的手术模式,不仅可以使医院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且能为患者节省医疗消费、为国家节省资源、为医保节省开支。但“日间手术”能够被接受的关键在于,确保医疗质量。想要让门诊手术和住院手术的病人得到同等的医疗服务,这就需要医院对两种渠道的建设一视同仁,通入同等的医疗资源,健全管理机制。同时,日间手术理应纳入医保,一些地方的政策需要调整。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