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2009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至今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但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迫切需要解决。“分级诊疗”、“医药分开”、“社会办医”等这些好的政策为何难以真正落实?真相或许是这些。
分级诊疗:基层难留好医生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对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要求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
所谓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难度的治疗,通过层层转诊,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在分级诊疗模式下,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然而当前的现状依然是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庭冷落。但据多家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反映,就诊者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常见病是可以在基层医院解决的。那为何这些患者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就医呢?
1、“权力转诊”浮现。在调查中,一些村民表示,在开新农合医疗转诊审批单时,不仅“跑断腿”,还得给有转诊权的医生、科主任“意思意思”,为此医患矛盾有所增加。沈阳市人大代表韩春荣表示,曾有县级卫生机构领导坦言,转诊方面存在不正之风,有关系的怎么都能转出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2、医疗水平不足还想留住患者,靠外请大夫“开飞刀”加重患者负担。辽宁省岫岩市兴隆办事处平阶村村医李佳平告诉记者,县级医疗机构有时接诊疑难杂症患者,水平不足不敢动手术,不是把患者转诊,而是从大医院请来大夫“开飞刀”,并让村民自行承担外请费用,每次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据了解,这已经成为多地县医院的普遍做法,医院也借此提高基层就诊比例应付相关部门考核。
3、双向转诊变成单向输送。据悉,上级大医院打着分级诊疗的旗号,实际成了病患资源的“抽水泵”。江苏省镇江市医疗保险结算中心主任李一平指出,基层医院药品少,患者“选优不选廉”,导致医联体模式中病人上转容易下转难。全国多座城市医联体集团模式中,分院向总院输送重症病患,轻症患者却难以回流,导致双向转诊变成单向集中收纳,基层医院病源流失严重,不利于分级诊疗的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医疗领域,有一个极为严重但却很少受到关注的现象,就是缺人。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曾直言:由于医疗资源的缺失,优质的医疗资源、优质医生更是集中在大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这也导致中国患者早已养成看病去大医院的习惯,成为分级诊疗的阻力。
医药分开: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迫在眉睫
以药养医缘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医疗体制。当时政府医卫经费投入不足,允许医院通过开药获利来维持医院正常运转,利润率为15%。然而,这种政策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慢慢演化成一种逐利机制。价格越高的药品越受医院欢迎,购销量也越大,因为单个药品给医院带来的利润绝对值越高。有的医院纵容医生开大处方,甚至给科室下达任务指标。虚高的定价也为药企提供药品回扣提供了空间,这些被源源不断送来的好处费,使得一些医生成为开大处方、高价药的积极执行者。而这些导致了“看病贵”,并瓦解医患信任。
为了破除传统“以药补医”机制,全国多地对药品加成“开刀”。但地方医改办、公立医院院长等却表达了不同程度的担心。不少专家坦言,对医生来说,取消15%的药品加成基本不影响其处方行为,目前决定医生处方行为的更多是回扣,取消药品加成只切断了医院收入和药品销售的关系,医生多卖药、医药企业送“回扣”的链条并没有完全斩断。此外,取消“以药养医”导致“以检查养医”,也是各方的忧虑之一。没有了“大处方”,却多了“大检查”“大治疗”,患者的费用并没有实质性下降。”
此外,取消以药补医,那么问题就来了:医院在失去一大块经费保障之后,仍能正常运行吗?切去了药品加成的一大块收入,也引发了一些医务人员的担心:医院的正常运转出现经费短缺,医生的收入出现下降,大家工作没有积极性,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从何体现?
据安徽等地多家公立医院负责人说,药品实行零差率后,医院收入减少四成左右,政府补偿机制亟待完善。
除去药品加成收入,医疗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是此前公立医院赖以运转的主要收入来源。但目前,医疗服务收费的价格远远背离劳动力的成本和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医生门诊看一个病人的报酬仅为两元钱;护士打一次针收费1.5元;动一次大手术,在数千元的手术中,医生的手术费仅占到几十分之一……
在不少公立医院,财政拨款占运营总成本不到10%。江苏省某三甲医院院长说,医院的大型设备、基本建设,大多数是医院自筹。
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迫在眉睫。北京朝阳医院执行院长陈勇说,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调整和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社会资本办医:“上热下冷”落地难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多个文件支持社会资本办医。社会资本办医被视为深化医改的“活水”,倒逼公立医院改革的“鲶鱼”。国家要求积极为社会资本进入创造条件,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在各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政策纷纷被纳入各省年度医改计划,但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
据了解,一些大型民营医院增设、扩建分院常与地方政府展开“拉锯战”,双方层层找领导、写报告。沈阳一家大型民营医院的副院长表示,一些地市、县区卫生主管部门人员坦言怕民营医院分走患者,导致公立医院手术量和业务量下降,需政府拨款维持运营。“辽宁下发的异地新农合医保转诊报销的定点医院名单,包括几家民营医院,但有的县市把民营医院从名单中剔除,影响了民营医院的外地患者数量。”享受不到政策支持,民营医院在和公立医院的竞争中,常处于负重状态,导致亏损连连。
而常年亏损的状态,严重制约了医院的运营发展,更影响留住和引进人才。近几年公立医院不断扩建,大型民营医院医务人员纷纷跳槽,很多民营医院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只能从当地公立医院、企业医院退休人员中聘请。此外,民营医院在社会地位、学术团体以及行业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处于边缘化状态,医务人员职称晋升相对难,导致许多高端医疗人才不愿加盟,相对高水平的新鲜血液也难补充。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