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就诊的患者,医生总是能理性的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告诉病人:你得了什么病。但如果有一天,他要面对自己的疾病,特别是那些看上去很凶险的疾病时,医生还能理性的分析吗?还能平静的面对吗?他会怎么样?
某三甲医院外科医生丁烨(化名)坦承,在看到自己的CT片子上,肺部的一个肿块张牙舞爪,边界不清,疑似恶性肿瘤的时候,他头脑一片错乱,完全失去了判断能力,他度过了很糟糕的一段日子。而这次疾病对于他的意义是,让他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状态和未来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去年,丁烨生了一场病。当时丁烨连着发烧了好几天,他没有请假,依然在正常工作。“我们科室,工作量很大,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我请假的话,意味着就得有人来额外填我的工作。”所以,他照常查房,照常做术前准备,照常做手术,一台手术常常要站4、5个小时,两台手术下来就是晚上了,他回家稍稍休息一下,第二天继续工作。
这样带着39度的高烧工作了3、4天之后,有一天在手术室,护士问丁烨:你怎么一直在发抖?他当时还以为是空调温度开得太低,导致自己剧烈寒战。护士给他在盐水瓶里装满热水,让他捂着,他还是觉得冷到骨髓里。同事提醒他:你发烧老是不好,是不是引起肺炎了?去拍个片子吧。
趁着工作间歇,丁烨去CT室拍了片子。拍完之后,他走到读片室看了一下自己的片子。那一刻,他惊呆了。“肺片上,有一团核桃大小的阴影。一般良性的肿块,表现出来的样子是包膜完整,边界清晰,而在我的片子上,那块阴影张牙舞爪地呈现在那里,它的边界非常毛糙。”丁烨说,在那一刻丁烨头脑中一片错乱,完全失去了判断能力。“在临床上,如果我的病人拿出这样一张CT片子,那我一定可以理性地进行分析,告诉他有可能是哪一种疾病。但是碰到自己的情况,我根本没有办法理性地去分析,是影像科、呼吸科、我们自己科室的同事们来给我读片、分析,给我摸淋巴做检查……他们没有给我下定论,说有多种可能性。我是医生,知道只有做了切片活检,才能下一个定论,但这种‘疑似’还是让我度日如年。”
当时丁烨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感觉人生突然变得短暂,时间完全不够用。那段时间,丁烨的爱人怀孕了,丁烨不知道该怎么样把这个消息告诉她,父母年纪大了,丁烨也不忍心用这样的事情打击他们。丁烨还在正常上班,可是每一天对他来说都很难熬。白天有工作做还能分散一点注意力,到了晚上,他睡不着,心情非常压抑。丁烨说他就在那一个个睁着眼睛无法入睡的夜晚,自己给自己分析病情,心想下一步要选择怎么样的治疗措施。
按理说,要明确病症,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切片去活检,这是一个金标准。丁烨说,如果是碰到病人,他肯定会这样理性地建议病人去采用这个方案。但是碰到自己,他发现自己有了犹豫,不愿直面手术和病理报告的双重打击。所以在几位主任的建议下他采取了间接的诊断性治疗的方法,应用大量抗生素来冲击这个肿块,再通过CT检查来看这个肿块的变化,很幸运,在经过了两个月的治疗后这个肿块就变小了,基本排除了恶性肿瘤的嫌疑。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丁烨深刻体会了作为一名病人的感受,在面对病人的时候人文关怀会更多一点。丁烨表示,以前查房的时候,主要就是看病理指标,现在他也会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我会观察这个病人是不是对这个手术有特别的恐惧感或有一些别的什么顾虑,那我会多花点时间和他交流。像明天要做手术的一位病人,心理压力就很大,他今年60多岁,要做的手术切口很大,老先生很担心,怕自己在手术台上下不来。我们看到他明显很紧张,而他的爱人也说他明天要开刀了,怕得不得了。今天我们在查房的时候,就和他多多地沟通了一下,希望他能缓和情绪。”丁烨如是说。
近些年来人们对医生抱怨颇多。有人说医生对患者缺少笑脸,缺少爱心,对待患者是例行公事般的冷漠。如今位置换过来了,医生可能也会深有感触。医生可以选择这个职业,而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角色是无法选择的。患者可能永远做不了医生,而医生总有一天会成为患者或患者家属。当医生面对自己的疾病时,他也无法做到冷静、理智;当医生自己成为患者时,他才能更懂患者!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