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奖励机制 你还愿做屠呦呦吗?
2015-11-12
346

作为中国大陆首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现象引发轰动,争议不断。在近日举行的财新峰会新知论坛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知识分子》主编饶毅谈及屠呦呦。他说,如果做原创研究所取得的回报,还不如做山寨、卖假药、行骗的回报高,那么在中国,将没有人会愿意去做屠呦呦。您同意饶教授的观点吗?

作为屠呦呦的“力推者”,饶毅说,屠呦呦做了多年研究,还曾以身“试药”,但她并未收到太多的回报,高额的利润更多地被一些制药公司拿走了。他说,屠呦呦所做出的原创性工作,对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具有极大价值。此次获得诺奖,值得欣慰,但也暴露出了我们对原创性研究经费支持的不足,以及对具有原创成果的创新人士相应奖励机制的缺位。

饶毅说:“这种环境下,如果我们的青少年,发现1元钱变成1万元钱这种金融手段可以收获最大的回报,我们的社会难免会走入歧途——包括现在北大、清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自然科学,却不做自然科学,最终去做了金融。”

《知识分子》的另一位主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从另一个角度谈起了科技创新的话题,他说,中国长期以来推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天然矛盾。中国的课堂上,老师教授的是已经系统化的、成熟的知识,符合规定答案、应试标准的,就是好学生,但这样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怀疑精神,“大家都一个喇叭筒说话,难以包容不同的声音,这对创新是最有害的。”

屠呦呦虽获诺奖,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依然任重道远。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学习屠呦呦教授远离喧嚣、静心科研的精神,但同时也需要政府在人、财、物等各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关心和改善人才的生活条件,保证他们能有尊严的搞好研究。这一点,李克强总理今年5月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就已经做了特别强调。李克强总理指出,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我们要向屠呦呦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致敬,切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要身体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千千万万个屠呦呦不断成长起来,避免陷入“没人愿做屠呦呦”的尴尬。“没人愿做屠呦呦”的疑问,警醒我们的社会更加关注科研创新、科研人才挖潜、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等问题,并下决心尽快加以解决。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