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力争实现让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每个居民有一份电子化的健康档案。签约医生来自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医生服务模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很成熟了,家庭医生、私人医生的概念更已深入人心。可在国内“签约医生”推进难度却很大,原因何在?
近几年,签约医生在多地进行了试点,虽各自形成了经验,却呈现碎片化,不仅做法不一,也没有形成系统。在上海、山东等地,早就已经开展社区医生签约服务,但是效果都不理想。因为得不到居民的信任,医生入户常吃“闭门羹”。社区居民遇上感冒发烧类小病,一般都去药房买药,或者到私人诊所治疗。遇到大病的时候,他们会选择到大医院就诊。在居民看来,大医院设备比较齐全,医生医术也高明。当然,社区医生签约服务还存在几个问题:基层能力有限,政策环境对社区卫生院支持不够,相关部门宣传引导不够,部分百姓健康意识也有偏差等等。
其实,建立在全科医生基础上的签约医生,侧重于对居民的健康管理和疾病的初期诊疗,而专科医生则侧重于各种具体疾病的专业治疗。事实上,把医疗资源和卫生服务更多地放在居民的健康管理上,着眼预防、小病早治,更有利于国民的整体健康。当“看病”变成了健康管理,更有利于防病治病。当前多数人看病是有病再看,病哪看哪,过去健康状况如何,将来发展趋势怎样,很少顾及。也有不少人做体检,但都不系统,更缺乏长远规划,检什么、何时检,都很随意。平时做了检查,单子丢了就算了,下次看病又从头再来。但人的一生,其健康状况有十分严密的内在联系,对健康进行管理,能前置诊疗,做到防患于未然。可健康管理要有专业知识,患者没这个能力,签约医生则能做到。
签约医生真正的困局何在?
首先,全科医生能不能成为医生的选择?在国外,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收入相当,但在国内,全科医生收入则相对低许多。此外,全科医生评职称难、从业机构医疗收入低,而作为签约医生,工作量又相对要大。正因为如此,全科医生的数量严重不足,全国才10万余名。按一些地方试点一个签约医生服务2000人的标准计算,在现有城市化水平下,对全科医生的需求将超过百万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缺口。因此,要想每个家庭都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就必须提高人们的从业积极性。
其次,签约医生能不能成为居民的选择?国民树立健康管理的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必然要求签约医生通过服务水平来取信于民。目前试点的签约医生制度,大多还是建立在专科医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现有的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不都是全科医生,同时一些从业多年的全科医生,却在干专科医生的活儿。转型初期,从慢性病群体、孕妇群体切入,相对容易,但是要扩大服务的需求面,还需真正提高能力水平、服务质量,最终扭转居民视签约医生为“赤脚医生”的偏见。
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签约医生,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一,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从而逐步改变居民的健康观念和看病观念;其二,需要加强社区医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对他们更有信心;其三,要加大投入,从而增强实力,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的依从性和信任度;其四,要建立健全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建立家庭医生绩效工资补偿制度,提高签约医生的工作积极性。
到2020年每个家庭要拥有一名签约医生,这是可以期待的,但却需要努力,千万不要让其只成为一句“口号”。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