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开启了诺奖之旅。北京时间12月7日晚,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屠呦呦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的演讲引起巨大反响,多位海外中医药从业者表示,中医药学将迎来最好的时光。但“诺奖效应”能推动中医走多远呢?
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1点,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医学礼堂举行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演讲,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演讲。屠呦呦在演讲中介绍了自己获奖的科研成果,赞扬了中国科学家的团队精神,并呼吁全球科学家对疟疾病毒已经对青蒿素产生了抗药性多加关注并研究解决方案。
由于屠呦呦的研究经历是从西医转到中医药,舆论关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能否为中医药正名”的问题仍持续发酵。屠呦呦获得诺奖,使一向被质疑“不科学”的中医,终于吐气扬眉、为国争光,更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对中医药宝库来说,青蒿素的发现,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人们相信,中国传统医学带给世界的礼物会越来越多。
中医药不但对疟疾,包括近些年对甲流HN1、手足口病、登革热,甚至包括其他的一些急性传染病都显示很好的疗效,甚至对一些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这些病也有很多的优势。
但也有人担心,“诺奖效应”有限。如果制约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障碍不能破除,青蒿素获得诺奖这一事件,不过是打了一针兴奋剂,一时风光无限,却易潮涨潮退,中医药“捆着手脚”的发展处境仍难扭转。
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医药在国内的发展取得长足进展,这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正在惠及更多民众。然而,中医药长期处于被审视、被验证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源于西方的评价审批体系,常常强迫“不科学”的中医药“削足适履”、委屈地穿上西医的鞋子。中医西化、中药西管,缺乏灵活和本土特色的机制,以至于有人戏称,“杀死中医不用刀,强制西化就能让其武功尽废”。话虽尖锐,却是警醒:作为一种独特的医药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一种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自身不注重传承、不注重创新、不注重弘扬,“有宝挖不出”,那么今后,只怕类似青蒿素的药品,都将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国也只能成为“中医的故乡”——倘如此,我们将如何面对先祖?
我国近年来的中药审批正出现边缘化趋势。数据显示,去年获批新药中的中成药占比仅为2.19%。这说明中药的地位在我们这里正逐渐下降,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国粹”在被我们所淡忘。这相比很多外资药企逐步重视中药,并已经展开研发而言,未免令人五味杂陈。
屠呦呦获奖,这对中医药行业是一个提醒,更应该是一大利好。青蒿素的研究说明,中医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挖掘。期待通过屠呦呦获奖,能够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观念,真正引起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从政策层面尤其是顶层设计上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加快建立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中国神药”焕发荣光,为企业带来可观的“钱”途,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