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没吃饭”究竟是谁的责任?
2015-12-24
294

“今天急诊当值,被家属吼了一句‘你没吃饭关我屁事’,开始没什么,后来写着写着病史,有水滴到本子上,我才知道是自己在流泪,也许只是想家了。也许确实只有外婆和妈在乎我是否吃过没……”短短数行字,无限酸楚意。日前,一位医生在急诊忙到吃不上饭仍遭家属反呛“你没吃饭关我屁事”的经历引起广大医生同行的强烈共鸣。“医生没吃饭”究竟是谁的责任?

许多医护网友纷纷倾诉自己的类似遭遇

最近,微信朋友圈被一篇报道刷屏。标题是“家属爆粗口骂哭医生:你没吃饭关我屁事!”报道的内容说的是上海一位年轻儿科医生在分享一篇《北上儿科接连告急,小病不要再去添堵》的文章时,讲述被家属爆粗口委屈落泪,想念外婆和妈妈的事。微信具体内容如下:今天急诊当值,被家属吼了一句“你没吃饭关我屁事”,开始没什么,后来写着写着病史,有水滴到本子上,我才知道是自己在流泪。小时候我都极少流泪,也许是只是想家了。也许确实只有外婆和妈在乎我是否吃过没。谢谢主任的关心!此贴不回复,也别问我为什么,几天谢绝一切电话,我想静会!

上海新闻综合频道也以《一个儿科医生的心声:谁会在乎我没吃早饭?》为题报道。消息经各大医学网站报道,引起了许多医护网友的共鸣,大家纷纷倾诉自己的类似遭遇:

@baba_菇凉:有遇到下班跑到休息室的病人,吵说“我都没吃饭你们居然还在吃饭”……只有同行才能理解的心酸吧。

@玉X猫:只有爸爸妈妈丈夫才关心我,特别怕他们去急诊找我,怕他们心疼。

@古 Xyan:爱人是儿科急诊,中午换班吃饭,患儿家属说:“医生怎么能吃饭呢?!”

留言中,也有非医护网友安慰医生,网友@A_X_琳即讲述曾看到医生“饿得不行”时跑出去为医生买食物:“上个月,我去本地医院做b超,因为马上快到中午下班时间了,排队时看到医生没吃饭拿个干面包在啃,看出来是饿得不行了。我知道饿得低血糖的症状是怎么样的,赶紧跑下楼去买了牛奶,等我上来时他换班了。”并直言:“医生也是人,扪心自问吧,那些恨医生觉得医生就该如何如何的,想想你自己凭什么吧!”

“医生没吃饭”究竟是谁的责任?

首先,医院有责任。

在急诊这样的场合,医护人员常常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到了饭点,趁空扒拉几口凉饭、就一杯热茶咽下去,这是司空见惯的场景,饿肚子干活也屡见不鲜。虽然医生早已习惯把忙碌当作工作常态,但这不是医院对此熟视无睹的借口。医院更多考虑的,应该是加派人手、提高待遇,而不仅仅是成本控制、人尽其用。吃不上饭还得在短时间内处置大量患者,让自己的员工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医院管理难辞其咎。更不必说这也大大增加了医疗差错发生的风险。

其次,制度有责任。

急诊是处理紧急、危重、威胁生命安全疾病的场所,但现行就诊规则所制定的急诊指证过于宽泛,以至于上班时“没空”看病的、咳嗽几个月没见好的、失眠要配助眠药的,都纷纷拥入。这明显加重了医生的工作量,对急诊医疗救治环境也造成了干扰。

此外,现下的医疗制度将医生的执业资格束缚在单一医疗机构。医院拥有绝对的话语和选择权,而医生特别是青年医生处于极为弱势的地位,劳动强度、薪资报酬等基本权益缺乏有效保障,不得不接受高强度工作状态,这也是医生队伍加速流失的重要原因。

再次,舆论有责任。

近年来,“八毛门”、“挂号门”、“缝肛门”、“茶水发炎”、“烤婴门”等不实报道屡见报端。这些事件报道严重丑化了医护人员的形象,割裂了医患关系。有医生表示:“发达国家也有不少医疗纠纷的报道,但是基本上都是借用权威专家之口甚至国外专家之口评论医疗事故,很少媒体自己炒作,更无媒体当裁判的报道。媒体在专业领域内觉得自己是权威,必定落入科学的陷阱。”

同时,媒体报道往往对医生进行“道德绑架”。

首先,在很多人的心中,“最美XXX”的活动的评选标准,往往是去找那些“最苦、最累、最惨”的人,然后将他们塑造成“道德模范”,让大家去歌颂和学习。可问题是,这样的评选做法恰恰搞混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关系。

那什么是“职业道德”呢?比如说一个医生,只要他给病人对症下药,就是遵守了“职业道德”。至于媒体经常炒作的“看病不收钱”或是“给病人开廉价药”,就并不是“职业道德”的范畴,而恰恰是“个人品德”的方面的体现。为什么呢?因为“看病收钱”本质上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收钱才是符合职业精神的做法。但个别医生可能“个人品德”更优秀,于是看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们便选择“减免”他们的费用(其实是医生自己承担了这部分费用)。更何况“给病人开廉价药”的医生甚至可能并不是职业上合格的医生,因为廉价药的副作用往往更大,毒性可能更强……

所以,当我们把“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绑在一起时,就会给公众造成一个误导:是不是“看病不要钱”的才是好医生?是不是给病人开廉价药的才是好医生?

其次,很多医生对这类活动存在抵触的另一个原因,是很多时候媒体往往会把医生们出于职业原因和经济原因的一些付出拔高为“道德付出”。比如有医生吐槽说,有时医生们一天内多做几台手术,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圣人”,而是因为做的手术越多,可以获得的收入也就越多。但媒体却往往会把这种出于经济原因的付出,描述成为“吃苦耐劳”,进而煽动公众要求其他医生也都那样做……

最后,患者有责任。

据统计,在上海开设儿科门诊的医疗机构有141家、开设急诊的有76家。但在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儿科门急诊量都集中在很少的几家医疗机构。

“生病就要去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如果患者及家属总抱有这种心态,就必须做好付出更高金钱花费、或者更长时间成本的准备。普普通通的感冒发热,放着家门口的医院不去,却穿越半个城市去挤大医院,和真正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争抢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那就别再抱怨“排队就排了三个多小时”。

各位患者家长,我们在为自家孩子生病心疼焦虑时,不要迁怒医生,别忘了,为你孩子看病的年轻医生们也是他们父母的孩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体谅,这个社会才会更有温度,这个冬日也不至于太过寒冷!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