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暴发式传播” 如何“接招”?
2016-02-01
533

埃博拉传播已被切断,寨卡病毒(Zika virus)又来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近日警告,寨卡病毒正呈现“暴发式传播”,预计美洲地区将有至多400万人感染这种病毒。他们预计病毒已传至除加拿大、智利外的每个美洲国家,在这一地区出现病毒感染病例的有23个国家和地区。寨卡病毒离我们有多远?会不会在我国大面积扩散?

WHO发表声明

寨卡病毒持续困扰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英国、丹麦、葡萄牙又相继发现输入型寨卡病毒感染者,不少欧盟国家正采取措施严防寨卡病毒。多个欧美国家已警告孕妇不要去“疫区”国家旅游。一些航空运营商开始给“准妈妈”办理退票退款。不过世界卫生组织29日表示,考虑到该病毒由蚊媒传播,寨卡病毒冬季在欧洲传播的风险极低。

世卫组织欧洲区办事处当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伴随寨卡病毒在美洲继续扩散,被寨卡病毒感染的旅行者进入欧洲的风险也在增加,部分欧洲国家已出现输入型病例。此外,寨卡病毒的传播源——伊蚊也存在于部分欧洲国家尤其是地中海区域。

世卫组织表示,鉴于当前冬季的气候条件不适于伊蚊活动,欧洲地区冬季寨卡病毒传播的风险极低。然而,一旦春夏季到来,温暖的气候将利于伊蚊繁殖,欧洲地区寨卡病毒传播的风险也将随之增长。

世卫组织建议,当前欧洲国家应做好准备,监测与管理由其他受疫情影响国家输入的感染病例,存在伊蚊流行的国家应提前应对春夏季病毒传播的风险,欧洲国家也应利用在应对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中的经验控蚊。

当前,世卫组织称寨卡病毒的出现与巴西新生儿小头症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数量激增存在关联。

巴西“战争”进行时

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29日立誓击败“寨卡”病毒,“赢得这场战争”。

寨卡病毒近期在美洲肆虐。它由蚊子叮咬传播,孕妇感染后可能导致胎儿脑部受损。巴西政府将出动22万名军人帮助铲除蚊虫,规模堪比战争。

罗塞夫说:“只要蚊虫繁衍,我们就会输掉这场战役。现在我们必须动员大家……我们将证明巴西人民有能力赢得这场战争。”

巴西卫生部长先前警告,巴西正在“输给(传播寨卡病毒的)伊蚊”。

一支由专业卫生人员组成的“部队”正在巴西各地用蚊香驱赶蚊虫,清扫利于蚊虫繁殖的积水。巴西官员说,将向40万名孕妇提供因寨卡病毒流行而涨价的驱虫剂,作为社会福利。

罗塞夫与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29日就派双方专家代表组成高水平研发团队达成一致,两国将合力研发寨卡疫苗。不过有专家指出,研制可以广泛使用的疫苗可能要花几年时间。

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联邦大学病毒学家古比奥•苏亚雷斯去年4月第一个察觉寨卡病毒在巴西传播,他认为,罗塞夫政府反应太慢,没能有效控制蚊虫数量。他说:“许多城市没有履行雇佣专业灭蚊人员的责任。灭蚊活动很不充分。”

苏亚雷斯指出,今年8月里约热内卢将举办奥运会,届时成千上万的人会从全球各地来到巴西。他告诉记者:“我不认为病毒会威胁奥运会,但奥运会可能会给病毒传播提供机会。”

寨卡病毒会不会传入我国?

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徐哲介绍,我国虽然也存在寨卡病毒的输入风险,但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扩散传播。“这是因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仅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北纬22°以南沿海地区存在,我国北方省份等其余大部分地区并无埃及伊蚊存在;北京地区存在的白纹伊蚊仅占当地蚊虫比例的6%。而且目前正处于冬季,气温低,不适宜寨卡病毒生存,蚊媒密度本身也很低,即使出现输入病例,疫情大面积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也很小。”

徐哲说:“寨卡病毒之所以自发现后半个多世纪不为公众所熟知,是因为在此之前,它引起的症状比较轻微,类似登革热的温和形式。80%的感染者并无任何症状,只有约20%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红色斑丘疹、头痛、关节疼痛、非化脓性结膜炎等轻微症状,通常不到一周这些症状即可消失。出现重症需要住院治疗者并不常见,极少有人因寨卡病毒感染死亡。”

目前没有寨卡病毒变异导致毒性增强的相关报道,此次造成拉美国家大面积传播流行,主要是因为随着交通的发达,人群的迁徙流动性增加,该病毒通过非洲患者或者媒介生物传播到拉美国家后,一方面由于当地居民对此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另一方面,由于当地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埃及伊蚊等媒介生物的大量繁殖,两个条件相互作用,从而造成广泛传播。

由于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也没有特异的抗病毒药物用于临床,徐哲说,最佳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被蚊虫叮咬。“做好室内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非常重要,通过清理积水、垃圾等,可以有效减少伊蚊的繁殖空间,帮助减少寨卡病毒感染。”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