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路漫漫,医生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要成为一名好医生,仅仅有前期书本知识的投入还不够,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临床经验。这个成长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它是助力年轻医生飞跃的一步。许多人回望规培中的酸甜苦辣,都会颇有感慨。您所经历的规培是什么样的?一位在北京协和医院参加规培的年轻医生谈了自己经历与体会,能否引起您的共鸣?
(以下为医生自述)
起步阶段要接受最正规的培训 收入多少无所谓
我外科学博士毕业后,申请到北京协和医院三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轮转大外科。听说这里的严格、辛苦和待遇低是出了名的,来之前,我做好了心理准备。
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立志要做一名好大夫,起步阶段一定要接受最正规的训练和教育,至于收入多点少点并不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现在想想,若不是有那份傻傻的执着,我也许早就中途“叛变”了。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我在协和的三年时光,是痛并快乐着。住在西五环外的筒子楼里,每天5时45分起床,搭上古城开往东单的地铁,赶在七点前便可踏进医院食堂的大门。晚上七点过后,还是在食堂用晚餐。在那段物质上最为匮乏的时期,能够支撑我走下去的是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进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因为在这里,有全天下最疑难也最有趣的病例,有最无私教导你、促使你进步的上级大夫,也有最可爱、称呼你“老大”的实习同学。那个时候,每两三个月便要轮转一个新的科室,完全都是陌生的病种、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科室文化。然而不陌生的,是随处可见的传帮带的学习氛围,主治医师在给住院医师认真讲解着新病种的每一项诊治要点,住院医师则手把手带教实习医生如何进行一个美观的皮肤缝合,实习医生又饱含热情地给更小的见习医生指点着自己所管患者的CT片子。我慢慢地发觉当痛苦已成为习惯,而快乐又是发自内心时,日子便不会显得那么艰难了。
看手术、大查房和写文章是我的“协和三宝”
在协和医院,我最喜欢做的有三件事情:看手术、听内科大查房和写文章。
但凡手术日自己负责的手术结束得早,我便逐个手术间参观手术,无论与自己的专业相不相关,也无论能否看得明白,却只顾去看那似懂非懂的术野图像,去观察主刀医生临机决断的果敢,去感受那紧张而有序的手术氛围。
每周三下午的内科大查房我也是要尽量去听的,这两年颇为时髦的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MDT)其实就是协和内科大查房沿用了数十年的模式。从住院医师汇报病例、影像科医师协助阅片、主治医师归纳病例特点、病理医师寻找着蛛丝马迹,到其他相关科室的逐一分析,老教授提纲挈领地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心准备,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由浅及深,让我时而感觉是在吃一顿饕餮大餐,时而又感觉是在看一场精彩绝伦的悬疑大片。
而写文章可以算上是我的业余爱好了,外科轮转3年,我共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大部分是以英文写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这些论文多是日常工作所遇病例的总结,几乎都是我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完成的。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我才没有时间在夜深人静时去思考自己糟糕的经济状况。
在这里也要特别感谢北京协和医院的外科主任们,当他们很公正地把“协和优秀住院医师”这个一贯只留给本院医生的荣誉称号颁发给我时,我的内心是无比自豪的。
困难再大 也许坚持一下就过去了
离开协和一年多了,虽然作为小医生收入依然是个问题,可是日子终究还是会一点点好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协和三年给我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本功,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显得游刃有余。而上天也不会总忽略那些勤奋的孩子:这一年多来,我在多个国际及全国的大赛中获得佳绩,获得了多项科研经费的资助,也开始在一些学术团体中承担重要的工作。点滴进步都会让我回想起曾经的执着与坚守。有的时候,困难会显得很大,大到你无法承受,可也许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也就过去了。
天气晴朗的时候,我时常会向东望去,隐约间似乎还能看到那片绿瓦下的医学圣地。当今的环境下,作为一名年轻医生,理想与现实会有很大的摩擦,坚守理想可能会清贫多年,而一个“华丽转身”也许便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可未来呢?当大家最终都衣食无忧时,我们能做到内心深处的了无遗憾吗?我不会劝一个人去坚守抑或离开,可如果你依然怀揣着当初做一名好医生的理想,那么请三思。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启动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开始启动专科医师规培。虽然医学生的呼声不一,规培制度的建立毕竟是给医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实践和积累经验的机会,为医学生顺利走上医生工作岗位打下基础,这是中国医师培养的大势所趋。尽管规培是一条冷板凳,辛苦又清苦,医学生们还是应该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这个制度刚刚制定,相信未来会得到不断完善。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