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兴趣”而学医不靠谱?
2016-03-21
553

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名句,以及生活中经常说起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都表明了兴趣在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却表示:“能以兴趣为导向选专业当然是好的,但我认为做事情全凭兴趣其实不太‘靠谱’。”

3月19日,由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评选的“2015年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十大进展”在北京举行召开。施一公的报告刚结束,来自北京80中学初二年级的女孩儿胡可就抛出了问题:“如果您当年被保送的是其他专业,您还会继续研究生命科学吗?”胡可的提问引来大家会心的笑声。很显然现场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大学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的600余名青少年都在期待施一公的答案。

这个假设涉及面临学业选择时,如何在现实与兴趣之间平衡。施一公笑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这种迷茫直到我完成博士后的学业后,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才下定决心。”他说自己大学时期专业的选择并不是凭兴趣或是专长,而是因为当时有位老师说过“生物化学是21世纪的科学”这句话。“能以兴趣为导向选专业当然是好的,但我认为做事情全凭兴趣其实不太‘靠谱’。”他解释道:“人是善变的,为什么兴趣不能变呢?没有兴趣也可以培养。”施一公告诉现场的中学生们,对于生命科学,自己并非最初就非常有兴趣,在最挣扎的时候甚至也想过换专业。

他说,自己也是在矛盾中挣扎了一段时间。从博士毕业半年之后,他才开始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术研究上,“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干”并觉得“乐在其中”。

“当时,我告诉自己该静下心来,好好做学术了,我也真的这么做了。你们看,我现在觉得科学带给我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施一公说。

选择学医的童鞋们有多少是因为兴趣?

有多少童鞋是因“兴趣”而走上医学之路的呢?有媒体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82.7%在校医学生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怀抱着对医学的热爱选择了医学类相关专业;16.3%的学生考虑到未来工作的稳定性,或是听从父母建议,选择医学专业。

其实,正如施一公所说,兴趣有的时候真的没有那么靠谱。有的童鞋没有学医之前对医学很感兴趣,真正学了以后会觉得十分枯燥。“干一行爱一行”才是最靠谱的成功之道。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docvoice@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