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抱怨知识价值被低估,收入不合理;社会抱怨医生“大检查”、“大处方”、服务差,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支付制度使然!我国目前的支付制度根本忽视医生的劳动价值,基本切断了医生通过知识、经验获取正当的、合情合理的报酬的途径,助长了非常不合理的、畸形的“堤内损失堤外补”的薪酬制度。
“要使医生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就必须从支付制度改革开始,也只能从支付制度着手。”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廖新波在其博客中如是说。
廖新波说,虽然我们目前医改的方向很明确,但是我们缺乏具体有效的改革工具,或者说我们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管理理念或作为参照物,因而我们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甚至埋怨民众不愿意在基层看病,将原因归结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差。但为什么我们不反思国家有何吸引机制能让医生愿意在基层?我们的制度设计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目前政府既要医院和医生为患者提供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同时又要求医院和医生做到公益性,甚至是在政府不提供财政支持的情况下,要求医院去扶贫、去组建医联体。
医院不是庙宇,医生也不是天使。政府既不提供资金给医院,又要公立医院在市场上生存,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在叫医院在市场上“卖服务”,导致现在的公立医院“不伦不类”。从经济学来讲,如果政府不给医院资金支持,意味着医院要从市场里面去“找钱”,而市场的经济学原理就是尽可能“多赢”。如果“创收”与医生的“绩效”紧扣,没有从根本上体现医生诊病与治病的价值,那么,医生就只能是商人。所以,医改这么多年了,很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且,在此基础上所做出来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样板”都是变形的、难以持久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公立医院发展很快,但政府花的钱很少,结果是不尽人意的,医院和医生并没有获得好评,反倒是背了民众很多的抱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
在这个矛盾中,政府要回归其责任,要思考如何为广大民众提供公平有效的医疗服务,也就是新医改所提出的方向——把基本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国人民提供。虽然我们的医保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是“全覆盖”下,自费的比例还是很高,个人支付的绝对值比以前多得多。虽然服务的内容不同,但是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受到一些影响,过度医疗和医疗不足越来越严重。
而在国外,MD安德森、梅奥、克利夫兰等医疗机构,从规模来说,它们并不大,它们的医生很有尊严,不可能“薄利多销”,并且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在病人身上,这是对医学的尊重,也是对病人的尊重。但是,国外医生的价值体现远远不是像中国的“七块钱”、“十五块钱”,而是占了整个医院收入的大部分。以门诊为例,医疗费用是由保险公司支付,而且是分账支付,医生服务多少就付医生多少;医院服务(医院所有的后勤支持系统的总支出)一个病一天是多少,保险公司就和医院结算;检查、检验、药品等都是分账支付。
在美国,药品不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医院根本不想“经营”药品。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药分开。从经营角度来看,药品、检查等都是成本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只有通过创造服务,开展更多更安全的服务来获得更多的收入,维持医院的发展。所以说,制度决定了医生的行为,不同的制度产生不同的行为。
按人头支付、按病种支付、按服务项目支付都有其优缺点,也用在不同的方面。比如说按人头支付,大多数国家的社区医疗(基本医疗)是按人头支付。在美国,医院服务、检查检验服务、药品服务和医生服务是分账支付。在福利型的国家,也就是公立医院提供全额服务、免费服务,病人花多少钱,医生也不关心,病人也不知道。在香港,有些政府提供不了的服务,病人就去私人诊所,超出报销的部分就由自己付。比如说香港的青光眼治疗,政府规定一个价格,发包给私人诊所做,如果私人诊所的医生愿意接受这个公共服务的价格,那么由政府购买,这就是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一种。而我们所提出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很多时候却走了样,更多的是从“共同分红”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支付制度也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再看看我国的支付制度在分诊方面的现状。医疗服务定价基本上是按照医院的等级来确定,而不是按医疗服务的质量来确定;医生的价值因医院的等级不同而不同;医疗技术的准入不是跟医生走,而是依医院的等级来批准和报销;基本药物制度不是用来保证有药用,而是作为医院等级使用的规定,导致一些适宜技术难以开展,也迫使病人流向大医院。更匪夷所思的是,我们的医保不是鼓励病人利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大多数的问题,而是鼓励病人小病大治,门诊可以解决的非要住院才能报销。支付制度不仅影响了医疗行为,也影响了患者就近治疗的方式。这种政策性的导向才是影响病人流向和分级诊疗的制度性缺陷。
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是从改革支付制度入手。通过支付制度的改革,让医生的劳动价值真正从收入上体现出来,从而推动医疗各个主体、各个环节的综合改革。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