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敏感的医患关系让上进、优秀的年轻人不再选择医学院?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学日上,迎来多名坚定的“学医派”,这群富有朝气的90后说:人生只有一次,学医,才不后悔!
“复读一年”和“迟到三年”
9月12日,上海交大医学院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出现了一张“老交大人”面孔——2014级机动学院学生王明久。这个出生于1996年的男孩,比一般的2016级新生大了两岁多,他身穿学校向医学院新生统一发放的白袍,自豪地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展示自己的“大学校服”。
这件“校服”的背面,印上了实验器皿的素描,上书一段赞美诗——人说爱情应当始终如一,你是我的恋人,我便矢志不渝身着白袍奋斗终生。
对王明久来说,用“恋人”来形容他对医学专业的喜爱,毫不夸张。2014年高考,王明久原本就想报考自己喜爱的医学专业,却在父母“苦口婆心”地劝说下,违背自己心愿,报考了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专业,成为一名交大国防生。
这对一个黑龙江男生而言,实在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事实上,无论从今后的就业前景、工资收入着眼,还是从个人发展方面着眼,对他来说,能在这个专业继续学业都是最佳选择。
但最佳选择,并不等于是最爱专业。“一切和成绩无关,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对这个不喜欢的专业,我认为是时候说再见了。”一年后,王明久因为按捺不住内心想当医生的冲动,退学了。他决定,复读重考,目标仍旧是2014年高考时定下的方向——上海交大医学院。
彼时,医学专业的处境着实不怎么样。医生、护士被病人伤害的新闻层出不穷,很多医生都不赞成“医二代”子承父业。“收入不高,风险奇大”成为医生这个工种的代名词。但王明久却不这么认为,“从小倾羡爷爷治病救人的妙手,从记忆模糊的孩童时期,成为一名医生的理想便扎在我的心底”。
2015年,王明久回到老家黑龙江的一个高三复读班,每天早晨6点开始上课,夜自修到九十点。“朝着梦想出发,我并不认为苦。”他这样说道。
今年6月,他又重新站在高考的分叉路上———拿到成绩,他在志愿书上从上到下填报的都是医学院。这次他梦想成真,考入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英文班。
王明久并非孤例。就在去年,上海交大医学院还有一个“退学重考”的坚定“学医派”———唐筱璐。
2015年,唐筱璐踏进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大门,属于“迟到三年”。原来,高三填报志愿时,“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本是她的第一志愿。但母亲对她说,“几乎没有医生一生没被病人告上过法庭”。“看着愈演愈凶的医闹、杀医案,身为医生的母亲严肃地说出的那句话,成了压在我心头的最后一根稻草。”唐筱璐说。
2012年,这名上海的应届高三学生考入了上海一所名牌大学,并听从父母的建议,读着前景不错的专业。一路读到大二,唐筱璐突然踩下了刹车。她对父母说:我真的要去学医了,再不去,只怕来不及了。
母亲不愿唐筱璐学医,起初是心疼女儿,但这个善良的医生潜移默化间却一直在推着女儿走上跟自己一样的路。“日常公交车上,母亲会常备巧克力,有人低血糖时便递上去。前阵子,母亲为一个老太太查出身体异常,让她转院做进一步检查,结果是胃癌早期,及时治疗痊愈,老太太特意到医院感谢母亲。回家想起这些,母亲仍会红了眼眶。”唐筱璐说,正是这些最质朴的感受,让她体会到医生这个职业的意义。
大二休学一年,复读一年,2015年,唐筱璐考入上海交大医学院的王牌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法语班)。“晚了三年,但还不算晚。”唐筱璐说。
“心中有坚持,不惧医患关系紧张”
和他们相比,陈心如和王海娃走进上海交大医学院的故事没那么曲折,但丝毫不影响两个“98年”出生的姑娘对医学的执着劲。
谈及如今敏感的医患关系,文静的陈心如坚定地告诉记者,“学医有多苦,有多累,有多少医患矛盾,我都清楚了,但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学医!”
陈心如是今年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八年制专业的新生。高二时,她还没想清楚未来要干什么,“就是那么一个无聊的空壳”。直到升高三这年暑假,在上海交大上学的表哥军训前确诊为胰腺肿瘤。
“胰腺上的肿瘤,99.99%是恶性”“生命只剩下半年”,陈心如从父母口中得知这一个个令人揪心的消息。直到出病理结果这天,奇迹发生了。“表哥正是那0.01%的幸运儿,他的肿瘤是良性的。当我得知消息时,冥冥中总觉得应该做些什么。”陈心如说,瑞金医院的彭承宏医生运用达芬奇技术切除了表哥的肿瘤,看着表哥活蹦乱跳地重回校园,让她对医生这个职业多了说不完的崇拜。
也是今年,陈心如的外公在瑞金医院查出淋巴瘤,需要化疗,当她拿着外公的PET-CT报告和各种图像时,在心里发誓:总有一天,我要看懂它!
今年填志愿时,陈心如坚定地写上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她毕业于上海风华中学,今年全年级就她一个报医的。她说:“面对亲人遭受凶症,我亲历过的无助和胆怯,我深埋心底对医生的尊敬和挚爱,都在用同一个声音告诉我:值得!”
同是“98年”出生的王海娃则有另一份执着———一心想读儿科。各地在闹“儿科医生荒”,都说医生不愿意干儿科这一行,这个浙江萧山中学高材生却在自主招生时以第一志愿报考儿科。
面试主考官问她:为什么排他性那么高地选儿科?她说,太喜欢小孩。原来,侄子出生的那一刻,让在医院探望的她接触到很多小孩,“突然很想去守护这些小生命”。
当王海娃得知美国1万个孩子有16个医生,而中国1万个孩子却只有5个医生时,她立志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不怕医患关系紧张,我想只要心中有坚持,去真心善待每一位病人,去沟通,我们一定能走出不一样的一片天。”王海娃说。
曾几何时,社会上对“无人学医”哀嚎一片,但这些“90后”对医学的执着让人相信,总有一些人热爱这个神圣的职业,并愿意为此义无反顾。“迟到三年”的唐筱璐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人生只有一次,本就没有那么多顾虑,只有做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你才成为你自己,这一生才不会犹如走兽虫豸般用尽所有生命只为生存。”
医生,这是一个多么值得人尊敬的行业,妙手回春,救死扶伤,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命更重要了,正是有了这些真心热爱医生这个职业,真的从心底里渴望帮助别人的人,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美好,现如今略显紧张的医患关系和纠纷,也许就需要靠他们这些未来的精英们来“颠覆”!
(环球医学编辑:王英泽)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