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网友晒出一份近期某三甲大医院医生开的病历。病历上短短数行不超过50字,时而连绵飘逸如云雾缭绕,时而跌宕起伏像奔蛇走马。即使颠张醉素也要自叹不如,因为偶尔还出现几个既不像汉字也不像英文的符号。收到的18个回答中,只有一个人说看懂了几个词,其他人一致表示只认得出日期。
医生爱写狂草甚至自古已是如此。历史上最有名的狂草病例是唐朝“草圣”张旭的《肚痛贴》。有一天,张旭忽然肚痛,略懂医术的他给自己写了诊断书开了个大黄汤,于是成就了著名的《肚痛帖》。当然,这并不能成为医生写病历潦草的理由。
按照部分医生网友的解释,病历记录的内容主要是给自己或同行看的,况且行业内本来就存在通用的各种简化写法以及作为统一药学用语的拉丁文,即使再工整,患者也未必理解。不知道这是否代表一种普遍心理,但有网友质疑“连写病历都缺乏耐心又怎么能心平气和”,医生持上述观念工作显然会让患者更加不满。在小编看来,患者比以往更好奇病历所写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在现有医患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寻找一种对医生职业态度评价的尺度。事实上,由于不懂病历上的专业术语而质疑病历的只是少数,除部分人会觉得“天书病历”在转诊其他医生时会有重复病情的麻烦,相当一部分人都怀有“故意让病人看不懂”的猜测。因此,从改善医患关系的角度出发,特别是在上有卫生部门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医生不妨把病历写得容易辨认一些。
众所周知我国的医生业务繁忙,尤其是大医院门诊病人多,医生常忙到喘口气喝水都没时间,把病人看好看完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如果慢腾腾的一笔一画写病历,病历是写漂亮了,看不完病人咋办,后面那些排了几个小时的眼红抓狂咋办,闹起事儿来咋办……
某医生拿自己举例,他之前在公立医院,一天看四五十个病人,从问诊到开完病历,每个病人最多10分钟,飞一般的速度也只能飞一般的写字。后来,他跳槽到了私立医院,一个病人可以看半个小时,他写的病历就多是楷体字,有完整的主诉、病史、检查、诊断、治疗意见五大结构,全文可达200字。
但也有些悲剧就是缘于医生潦草的笔迹。有个经常被提到的案例是,十几年前美国一名医生为心绞痛患者开的药是“硝酸异山梨酯(Isordil)”,然而由于字体过于飘逸,药师将Isordil误认作Plendil(波依定,降压药),患者过量服用药物数日后死亡。最终法院认定处方医师和药师负同等责任,各赔偿患者亲属225000美元。
正因为减少此类事故发生几率,卫生部2010年发布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所幸,近年来医疗信息化逐渐普及,医生可以在电脑上开电子处方然后打印,药师不再需要看“鬼画符”来抓药。更有些医院已经普及电子病历,医生不再需要手写病历。
但在不少普通人看来,“天书”限制了病人的知情权,除了他的主治医生、护士、药师,他自己其实更有权利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也有权利了解医生的诊断、做了什么治疗。哪怕看不懂专业术语,不是还有万能的度娘吗?平常人买个几块钱的饼干还要明明白白消费,何况是和生命健康密切关联的医疗病历?于是,不可避免的对“天书”吐槽越来越多,由此衍生出各种“阴谋论”猜想,比如为了保护医生的独门秘方啊,发生医疗纠纷时自我保护啊,掩盖自己水平不足啊,等等等等。不禁让人啼笑皆非。
其实,医生的“天书”频频被吐槽,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数字化办公的年代,打字越来越快,写字越来越丑。除了学生之外,普通人生活中接触到的手书已经很少了,对笔迹的判别能力越来越低,看普通的手书也会越来越难,更何况是看有各种医学专用术语门槛的在极短时间内写就的病历。
改善医生写病历潦草,根本还是要回到解决医患资源不对等上来,让医生群体的工作强度降下来,即使写得潦草一些,也有时间和耐心跟患者解释清楚,患者也要多一份理解与宽容,换位思考想一想医生的难处,毕竟,来医院把病看好了才是真的啊!
(环球医学编辑:王英泽)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