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改能否让基层医生也“有奔头”?
2014-01-07
423

这几年,基层医改的推进力度很大,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双重压力有所缓解,医改为患者传来福音。然而,对基层医生而言又如何呢?医改给他们的收入和职业前景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基层医生的工作积极性高了还是低了?

任何政策都要依靠人去执行,否则再精巧的制度设计都会停在纸面、流于形式。因此,我们的基层医改是否也应该关注一下基层医生的利益和诉求,让他们感觉到医改让自己的职业很有前景,很有奔头,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医改的大潮中来,成为制度的维护者、政策的执行者?

“强基层”能否别让基层医生很受伤?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资源严重浪费。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病人看病时只选大医院,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连国外的权威媒体《柳叶刀》等杂志,也对“全民上协和”进行了报道。但现实中,真正需要大医院、名医生来解决的大病,疑难病往往只是少数,大部分患者的就医需求都可在基层的医院得到满足。

基层医改的目标是“强基层”,为的就是要把患者留在县、乡、村和社区一级,给人满为患、一号难求的大医院“减减负”,真正起到“分流渠”的作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正式公布后,百姓在基层医疗机构挂号、看病、打针,这几项服务合起来,花10元钱左右就能搞定,还按规定享受基本医保报销。显然,这一新政是在引导大家去基层看病。对于一直以来存在的看病贵问题,这个制度也是个好消息。

然而,该新政却让基层医务工作者处于了比较尴尬的地位。诚然,基层诊疗费用的降低很惠民,基层医疗结构也因此更加彰显了其公益性和福利性。但与此同时,现有体制下基层医生的福利利益却失去了保障。

首先,在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基层医疗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财政包干医生的工资,绩效工资所占比例又不高,造成多看病少看病收入水平难以拉开,陷入“大锅饭”,出现了医生“磨洋工”,甚至向上推诿病人的情况,反而加大了上级医院的压力。

其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生上升渠道有限。基层条件本来就比较艰苦,加上上升渠道有限,很多人干一辈子都很难腾挪,造成不少医生转行。新毕业的医学院毕业生也不愿到基层工作,频频出现“医生荒”。

在医疗服务行业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损害了医生也就损害了患者,只有调动医者的积极性,才能最终保证患者的利益。如果基层医生的待遇不能提高,基层将很难再留住本来就已短缺的医疗人才。医生都没有了,即便患者都去基层医院看病,那么谁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呢?

基层医改能否让基层医生也有“奔头”?

破除“以药养医”是中国医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无疑这一措施有助缓解过度治疗、药价虚高的问题,但这也意味着医院和医生从药物采购中收取回扣将被杜绝,直接冲击着基本薪金已经是全球吊尾的中国医生的切身利益。基层医疗人员并非志愿者,在寒窗苦读若干年后,在担当职业高风险的同时也需要养家糊口,新政应该考虑怎么能在惠民的同时惠及他们?至少不使他们的利益因为惠民而受到影响。

医生希望收入有保障,劳动价值有所体现。那就不妨尝试突破绩效工资的占比限制,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医生希望向上晋升,未来有发展前景。那就不妨把编制用活,实施县、乡、村一体化,把编制收在县一级医院,再以下派的形式让医生去基层服务,干满一定的期限仍返回县医院工作,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医生希望养老有保障,那就支持乡村医生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规定领取养老金,政府拿出实实在在的投入,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用制度把好医生留在基层

强基层的核心在于强人才。为了让医疗服务均等化,在过去四年的医改中,政府在农乡地区建了很多新的医疗机构,但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人。光有楼和设备还不行,看病要有合格的医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说过,“如果社会创造出对一个海盗的激励,商人就会变成海盗;如果社会创造出一个对商人的激励,海盗就会变成商人。”很多问题还需要通过制度的建立来彻底解决。对留医在基层的难题要有特殊的政策,只有在人事管理、待遇等关键性环节上舍得下大本钱,才能让优秀的全科医生安心在基层服务,才能不让医改给百姓的实惠打折扣。

医生的待遇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关注,李克强在《求是》发表的文章指出,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有必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的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我们的医改将会兼顾到医生的利益,医生仍然是一个值得尊敬和让人向往的职业。

(环球医学编辑:范莹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