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4月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稳步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然而,发展至今为止,尽管多点执业被视作盘活医疗资源、激发医疗体系活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多年来仍旧面临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
2009年9月16日,原卫生部医政司下发《卫生部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医师多点执业作出规范,各地陆续据此制定了当地的医师多点执业试行办法。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希望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引到基层和社区。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不少省份申请多点执业人数不足百人。
2012年年底,张强辞去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职务。2013年,网名“急诊室女超人”的医生于莺辞别北京协和医院。他们放弃事业单位编制、投身市场的举动,引发了医生们的热烈讨论,被业内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执业。但是,张强说,真正敢于冲出体制的医生并不多。更多的医生选择了相对稳妥的多点执业,开拓自己的职业路径。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的统计,截至目前,北京市的多点执业人数已达1400余人,但是更多的医生选择“只做不说”。
2013年,对多点执业的期望曾经达到了高峰的一年,却是多点执业的“冰冻期”。这一年,深圳和北京两地的多点执业实施方案都没能面世,因为其中某些条款,例如无须原单位同意便可在其他医疗机构执业等,被认为“步子迈得过大”。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医生都是在公立医院体制内执业,是彻底的“单位人”,因此推行多点执业,首先要界定单位用人权会不会受到利益损害,这也是多年来推行多点执业绕不开的瓶颈。对用人单位来讲,医院支付医生的工资和福利,就希望医生更多地承担医院的工作。医生多点执业对其原属的公立医院会不会不公平?对医生来讲,申请多点执业,还要考虑本单位利益是否受影响,领导、同事会不会对自己有看法等。
新的一年,希望医改能够让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告别“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就像张强所说的:“医疗体制以外的改革都早已发生,时代不会让医疗停滞在陈旧阶段,否则只会引发层出不穷的医患冲突和商业贿赂。”有一天医生也会像律师这个职业一样,收入与职称无关、与论文无关,彻底走出体制。
(环球医学编辑:范莹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