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临床医术扎实并取得科研成果一直是临床医生的目标。但是,科研有时将医生们搞得晕头转向,因为不擅长跑课题、发SCI论文就难以得到体制内的认可。更可怕的是,会发论文的医生却不一定有临床经验。重科研、轻临床已经成为临床医学界的一种恶性趋势。我们呼唤对临床医生培养和晋升机制进行彻底变革。
SCI并没有错,错在唯SCI论英雄
“每个人或早或晚都可能成为病人,谁希望将来躺在高级病房里,却接受着劣质的医疗服务。”一位毕业于国内一所著名医学院的学生在微博里说道。
医生晋升需要发文章,跑课题,导致临床医生离临床越来越远,一些人从体制内医院走出来。医学生的培养也是以论文为前提,没有一定的论文数量,硕士就不能毕业,博士不能毕业,不能评副教授,不能评教授,这些都是硬性指标,而对临床的要求却没那么严格,要求可能仅限于没有出过事故。
此外,对很多医院而言,科研可以带来课题经费、科研基金。医院要想在竞争中抢夺学术地位,不被同行甩开,也在想办法在科研上独占鳌头。
“SCI并没有错,错在唯SCI。”于莺也在微博中表示,即使是协和这样的医院里,一线大夫的流失率也很高,剩下的都被科研所累,一心考研、考博、写文章、晋升职称,因为论文课题,几乎成了医生晋升的唯一标准。科研不是错,但太多强调就得不偿失,被强加的趋利性改变了科研和行医的本质才最要命。
在这样的选拔机制和晋升机制下,临床思维、能力弱的人混了进去,相反一些临床能力强的人却被打压了。
“医生做科研应该是凭兴趣,而非任务、指标,做医生最重要的是把临床问题解决掉,基于SCI评价医生,最终的结果就是轻临床、重科研,只会申请项目基金不会治病。”妇产科医生、中国妇产科网创始人龚晓明这样认为。
临床医生培养和晋升机制呼唤彻底变革
当前“一刀切”的临床医生的培养和晋升机制,极大挫伤了那些热爱医生职业、热爱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可能导致医疗水平的下降,后者更加令人担忧。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谢汝石医生在微博上表示:“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改进的话,大量只会写文章的医生很快就成为了所有年轻医生的老师。他们带着新一代‘文章医生’给大家治病,恐怖不?”
“试想二十年后的中国,医者以何医,患者何所倚。”一名网友说。
多方呼吁医生晋升考核标准多元化
钟南山此前曾表示,“在高水平的杂志上发表论文,不是衡量医生高下的唯一标准。”抛弃对临床医生“唯SCI”的评价标准,使得晋升考核标准多元化,成为很多业内人士的愿望。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变革临床医生培养和晋升机制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在很多欧美国家,临床医生的晋升主要是两种途径:一种是研究型医生,考核的水平就偏向学术,晋升就是要求要有文章,有基金,有科研成果;另一种是从临床途径晋升,是通过临床水平考核,评判标准就是继续教育的情况、工作量、临床诊治的水平,其中临床诊治水平是由同行评判。
不久前,上海一些大医院借鉴国外经验,将临床科研人员分门别类,改变以往医、教、研“一人挑”的模式,让年轻医生有时间做感兴趣且擅长的工作。
为上海改革叫好的人不少,但是采访中医生们还是希望整个临床医学界重大环境能彻底改变,一时、一地、一院的改革只能是杯水车薪。在国内临床医生培养和晋升机制只论SCI的背后,是整个临床医学界普遍蔓延的“唯SCI论”。
“欧美国家的确有研究型医生和临床型医生之分,但是能否在国内行得通还是需要一个大环境的支持。”正前在丹麦国家医院做访问医生的北京安贞医院张楠医生认为,对临床医生的临床水平做出评价很难,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很好的量化评价经验,而科研领域,比如发表文章数量、影响因子累加值、被引用次数,以及获得基金的层次、额度,甚至学历、资历等都较容易量化。这也就导致国内行政部门评价医院,医院评价医生都只能以科研指标来看差距,所以医院和医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于临床。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