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阳光的人”麻醉医生 全国缺口30万人
2016-12-27
471

最近,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的办公室里,麻醉科主任董庆龙说起最近令他十分担心的一个“传闻”:“2016年全国麻醉专业招生人数减少50%,到2020年,麻醉专业本科将彻底消失在教育部招生目录”。一边是麻醉医生短缺,另一边是取消麻醉本科专业,看似相悖的两者却恰巧反映了目前国内麻醉科的尴尬。

董庆龙的担心并非毫无根据。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俞卫锋坦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确实向教育部提出了这个建议,这是基于当下医疗体系中对麻醉医生的更高要求。“我们认为麻醉医生应从临床系毕业、掌握全面的临床医学知识后再进入麻醉专业。”的确,学科之间的配合难度在增加,手术的难度也越来越高,的确需要掌握全面的临床医学知识的麻醉医生。但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当前麻醉医生严重短缺。“目前全国有麻醉医生8.5万多名,缺口约有30万人。”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中山一院麻醉科主任黄文起如是说。

麻醉医生的工作远比你想象的更为重要,也更为苦逼。愿意选择这个专业的人本来就不多,加上这个学科要求很高,却又处于幕后,很难成“名医”,因此,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人鲜有人愿意去做一个麻醉医生。

麻醉医生:比你想象的更苦逼

在广医一院麻醉科的走廊里,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手术时间安排表,全科40多名麻醉医生,承担的不仅是全院每天近80台的手术,还有夜班、教学、ICU,以及每天手术室外约15台无痛纤支镜检查的麻醉,约50台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加上疼痛门诊、各个病房的抢救等等,再算上值休、补休和休假的,董庆龙每天都要为如何把这40几号人安排妥帖而伤脑筋。

近十年,董庆龙所在的科室工作量越来越大,“今年尤其忙碌,二孩放开了,高风险的几率大了很多,不仅产科,我们科的工作量都暴涨,每人每天工作都在十小时以上(不含值班)。”

某三甲专科医院的麻醉医生更是表示,身边很多女医生直到临产前不久还挺着大肚子不分昼夜地待在手术室里,吸着麻醉药品的废气,忍受着孕期带来的种种不适。请假回家?难!手术多,医生少。就连生病也病不起,请假太难,很多人都一面打着点滴一面在工作中度过,甚至常常一个人咳嗽很快就带着整个科室的人一起病倒。

来自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11月到2014年4月,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共曝出七起麻醉医生猝死事件,死者的年龄段都在30岁左右,这引起了麻醉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像麻醉科这种高强度工作,实际上是慢性死亡的过程。它对人的生理、心理一些疾病的诱发,都会起到促发的作用。猝死事件的主角们,年龄大多在30岁左右。他们正是成家立业有追求有发展的时候,也因此既有工作负担,也有生活负担,压力大于常人。他们把这种30岁左右的麻醉医生猝死频发现象,叫作麻醉医生的30岁现象。

越来越少人选择当麻醉医生

一方面是现有的麻醉医生忙得要命,另一方面,麻醉医生非常短缺。“可以说,比儿科医生更缺。”黄文起和董庆龙都说过这一句话。按照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曾经开展的一项大规模摸底调查显示,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麻醉医生数量不足一人。

既然短缺 为何又要提议取消麻醉系招生呢?

翻阅资料发现,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曾突击培训了一批技工进入麻醉科。1986年全国第一届麻醉系招生,当时全国有50多所医学院开办了麻醉系,一大批护士转岗学了麻醉,与此同时,不少中专、卫校也开了麻醉专业。这就让外界总以为麻醉医生的专业背景都差不多,但其实只有最早的一批麻醉医生不是科班出身,现在绝大多数麻醉医生的专业背景和其他临床医生无异。

在俞卫锋看来,取消麻醉系,让临床医学系毕业生成为麻醉医生的统一入口,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黄文起和董庆龙也都提到,麻醉医生需要有全科知识,因为面对的是多学科的手术,“参加开颅手术,需要有神经外科的知识;开展剖腹产手术,就得有妇产科的知识基础。麻醉医生应该是最博学的医生。”

一些专家则指出,目前国内不少麻醉系是存在弊端的。一些学校已经砍掉了部分临床医学课程,增加了麻醉专业课程,而学生很容易放松对其他医学通科的学习,知识面不全面。

但董庆龙担心的是,读完临床医学的学生并不愿意选择来麻醉科。“在麻醉科工作,永远都只能是幕后英雄,要出名非常难。”此外,人才的流失也正在加剧。董庆龙介绍,单是去年,他的科里就走了6个麻醉医生。“试想一下,以后没有麻醉系毕业生了,本来就短缺的麻醉医生,将会面临更大的空缺。”

盼社会提高对麻醉医生的认同

由于常年在幕后,让麻醉医生并不为人所知,甚至会有很多误解,比如“麻醉医生就是给人打一针完事”、“麻醉会让人变蠢”等等,殊不知麻醉医生承担的是保命人的角色。

因为每天早晨出门时,尤其是冬天,太阳还未升起;晚上回家路上,月亮已经挂在中空;白天的时间永远都在开着无影灯、密闭不通风的手术室里,连太阳是什么样子都快忘记了,麻醉医生们都快成了一群“不见阳光的人”,就连血红蛋白都比一般人要高,因为他们常年待在密闭空间里,氧浓度低。

俞卫锋认为,社会应该对麻醉医生予以更多的理解和认同,医学界也应该予以麻醉科更多的重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当麻醉医生。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