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儿科医生缺口更大的是……
2016-04-14
432

大家都知道儿科医生缺口大,但生存状况比起儿科医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麻醉医生,却很少被提及。我国将于2020年取消麻醉本科专业,这让原本就缺乏的麻醉医生有可能更少了。这群“不见阳光的人”的日常比你想象的更辛苦:骨折后依然坚持上班,一边打点滴一边工作,临产前不久还挺着大肚子不分昼夜地待在手术室……手术多,医生少,请假回家?太难!

著名的小故事

在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故事。很多美国人都认为,麻醉科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让病人睡睡觉那么简单,怎么拿的薪水却是美国医疗行业的第一(平均工资)呢?应该减薪!

后来,在辩论中,一位出席这次辩论会的麻醉科医生说了一句名言:“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鸦雀无声,接着他又说道:“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了。由此可见,麻醉医生工作的重要性。

麻醉科的技术能力是体现医院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与平台。用一句简短的话来概述麻醉医生的重要性:手术医生管病,麻醉医生“管命”。

麻醉医生缺口大

在每台手术中,麻醉医生需要操作监控的设备超过8台,监测指标超过10余种。在国外,麻醉医生被称作“三头六臂的手术人”。有麻醉医生直言:“太疲惫了,术中盯着监护器时,有时真想打个盹。很多麻醉医生在下午持续工作时,已明显处于疲累状态,专注力差。但在如今现状下,这是没办法的事。”

繁杂的幕后工作,让麻醉医生身心疲累。去年,浙江一位规范化培训医生在麻醉科轮转值班后猝死。而近年来,麻醉科医生在工作岗位猝死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大多为青壮年。调查显示47.78%的麻醉医生,不含值班时间,平均每日工作超过10小时。

据统计,2014年山东省约145万台手术量,全省有麻醉医生3771人,人均麻醉例数384台次/年,而三级医院更是达到人均560台次/年。不仅只有繁重的手术任务,目前麻醉医生的业务范围在逐渐扩大,同时他们还要开展无痛胃镜、无痛分娩、气管镜等多项业务,2014年麻醉医生另有开展50万次的无痛检查和分娩麻醉,人均135台次/年。

山大齐鲁医院麻醉科教授类维富说,麻醉科困局由来已久,近10年日趋凸显。首要原因是业务量激增,以齐鲁医院为例,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医院每年的手术量为8000例,但如今这一数字已达到6万多例,全院有麻醉医生80多名,有资质的是60多名。任何一台手术,都需要麻醉科保驾护航。目前全山东省麻醉医生的缺口很大,至少缺少1/3。

“病人对麻醉医生的忽略,也让麻醉医生的成就感、自我认同感降低。上升空间不足,收入水平在医院中却并不高,有时连平均奖都拿不到。”类维富说,这些因素都让医院麻醉科出现“流失的人多,进来的人少”的情况。“有一次,我给医学院校麻醉系的学生讲课,我问他们,一开始就想报麻醉系的同学举手。全班没人举手。”类维富说,即便麻醉系毕业的学生,也有一些转行的。而不少麻醉科医生调离到了ICU或疼痛科等其他相关科室。

如何缓解用人压力?

目前,国内有多家医学院校宣布恢复儿科专业的招生。同样是为了提升专业的吸引力,麻醉学科却在做相反的事——取消现有的高校麻醉专业。

2016年,全国麻醉专业招生人数将减少50%,到2020年,中国将彻底取消高校中麻醉专业的设置。类维富说,其实取消麻醉专业的目的,是为了提升麻醉学科的学术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不设置麻醉专业,麻醉科医生都是医学系毕业生自愿选择后经过毕业后培训才能担任,也就是说,麻醉医生首先是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全科医生,然后才有资格学习麻醉专业技术。“麻醉医生必须是知识面广泛,你可能遇到消化系统的病人,你得懂消化系统,你遇到神经系统的病人,你也要懂神经系统。麻醉医生应该是医院里最博学的医生。”

但问题是,如果对麻醉科目前所面临的困局不及时破解,几年后毕业的临床全科医生,会主动选择来当麻醉医生吗?

为破解困局,有专家曾建议,目前我国有麻醉医师与麻醉护士,麻醉护士可在麻醉医生指导下,协助麻醉工作,但不能进行独立麻醉操作,不能下医嘱,不能脱离医生的监管。通过适当增加“麻醉护士”岗位,缓解用人之缺。同时加大对医学生麻醉方面的教学,让医学生从最开始就有对麻醉科的初步认识,树立起麻醉应有的地位,意识到麻醉科与其他临床科室是平起平坐的,甚至某些标准要高于一般的外科医生。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麻醉科确实需要增加护士,但绝不是麻醉护士。“我们有护士,恢复室的护士,准备药品、耗材的护士;按照理想其实麻醉科还应该配一个工程师,每天早上给麻醉机加药、准备传感器、体外循环的管路,保障机器开机预热处于良好状态,闲下来修理机器,再闲下来可以做一些发明创造,麻醉科很需要这么一个人,但中国医院编制里却没有。”

曾有人形象地将麻醉医生的工作环境比喻为中国医疗界的“富士康工厂”。麻醉医生“过劳死”难道还不够触目惊心吗?麻醉医生从哪里来?麻醉医生的未来在哪里?该如何缓解麻醉医生正在遭遇的困境?这些问题亟待解答!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