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月13日的北京某报刊登的消息称,近日,多位市民反映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多了一批“微信医生”,他们声称仅通过微信聊天就可以看病、开药,治疗范围涉及静脉曲张、脱发等疾病。与此同时,有医生发现自己的照片被“微信医生”盗用,此事引起极大的社会关注。
后经调查发现,“微信医生”是否具备执业资格难以证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随后建议,“微信医生”监管困难,建议不要相信。
在网络时代,很多人已习惯通过网络解决问题,包括找医生看病。要么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大概症状,查查自己大致在哪方面出了问题,要么在微博、微信里关注一些医生,感觉身体出了毛病时就上网问诊,甚至在网上就让医生开药治病。所以,“微信医生”的大量涌现,是“互联网+医疗”的必然选择。不过,挡不住并非意味着主管部门对“微信医生”的良莠不齐就可以无所作为了。
对患者来说,身体若有恙可向“微信医生”咨询病情,了解医学知识,但不能尽信之,更不宜照其方抓药。怀着存疑心理,保持独立思考,才是理性的做法。因为身体抱恙,很多时候是多种疾病混杂导致的,要想得到确诊,中医应通过望闻问切,西医应通过视触扣听等基本步骤综合分析和判断,一些疾病还应用必要的仪器检查。而“微信医生”不曾当面接触患者,又如何确诊?草率地听从甚至迷信之,很容易导致误诊、贻误病情等严重后果。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大学生王某通过微信结识一名“整容医生”,对方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在宾馆为小王做了双眼皮手术,最后手术却失败了,给王某身心都留下了无法挽回的伤痛。
如果发现了有问题的“微信医生”,则应该向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举报,以阻止江湖游医披着“微信医生”的外衣复活于网络,扰乱医疗秩序,侵害患者利益。诚如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所说,“微信医生”监管困难,他们很难通过微信聊天,来确认对方是真医生还是假医生。即便如此,监管部门也要迎难而上,与微信平台加强合作,要求平台对开展微信诊疗服务的个人账号或公众号加强监管,查证微信平台对“微信医生”是否真正执行“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实名制原则。
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微信医生”之所以大行其道的背后根源性问题。首先大医院的挂号难、就医流程繁复和漫长就医等待,对每个患者来说都是一种困扰。尤其是对于成因复杂的疾病而言,患者往往要经历多个医院、多个科室、多位医生检查,才能形成全面的治疗信息。在医院巨大的门诊量之下,医生无法对一位患者进行全程的、动态的追踪。而患者往往要自行完成医疗信息的梳理和整合,很难找到那种个体之于个体的持久关系。“微信医生”带来的即问即答的便捷感、“随时可以找到主治医生”的幻觉,暗合了人们的这种心理诉求。
要想解决此类问题,相关部门可通过推动有执业资格的医生做货真价实的“微信医生”,开展公益性的网络咨询和健康知识普及,引导患者在线上咨询、到医院就诊。此举既能拉近医患关系,提高诊疗效率,还能增加医院及医生的收入。
“微信医生”的乱象,需要我们大家通力合作,方能解决。请从我做起,对不正规的“微信医生说不!”
(环球医学编辑:王英泽)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