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归来闻名遐迩却甘做“住院医”的好医生
2017-02-27
369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有这么一位医生,他名气不小,可是却24小时扎根在医院里面,甘当“住院医生”。他就是该院普外五科科主任、主任医师陈昊。进入陈昊的办公室,不足5平方米的房间,堆满了医学书籍,衣服拥挤在狭小的衣柜中。隔壁的办公室是陈昊和学生学习探讨的地方,靠墙的一张床便是陈昊的床铺,这里就是他的“家”,要问他为什么住在医院里?请看下文。

每日清晨6时10分,陈昊从医院值班室起床,学英语、安排当日工作。7时,和部门医生一起大查房,继而开始一天的工作。在医院的公布栏前,贴着患者写的感谢信,每日三次查房让他对患者的病情“如数家珍”。他每周仅回家一次,探望家人和换取衣物,是医生和患者口中熟悉的“住院医生”。

他总结自己就是:我的病人不管再重,我是不会拒绝他们的,因为你收的重病人就意味着你在他身上花很多的时间,你要去照顾他,你会很辛苦,也许你不能睡觉,也许你就没业余生活。家在(医院)对面没有回去,衣服都在这边洗,就周六会看一下我的父母。

出生在医学世家的陈昊,母亲和爷爷都是医生,“从小家中就有很多输液的瓶子、各种药品和医学的书籍,医院的味道我早已习惯。”陈昊说。耳濡目染下,很自然地,学医成为他儿时的梦想。

从1995年起,陈昊先后在兰州大学、浙江大学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深造学习。38岁回国,舍弃多家知名医院抛来的橄榄枝,选择扎根西北。陈昊说,西北有他熟悉的家乡,还有病人。

“我想要成为真正的外科医生,想尝试更多的临床实践。”2003年7月,陈昊从学生正式转变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的一名住院医师。

多年来,有时候手术多了,从早上8点半进手术室,一直到凌晨2时结束。他说,从未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

为了能挤出更多时间照顾病人,研究医学,陈昊索性就在医院“留宿了”,他说,有时候想到一个问题,可以立刻到医院实验室做实验。

美国求学的经历,让陈昊获得了医学领域前沿的技术和知识,美国医学界的服务理念、人文关怀、医学伦理也让陈昊铭记于心。最为重要的是坚定了陈昊的信念,“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上”,“科研+临床”也成为他为之奋斗的方向。

“在美国也遇到过很多的挫折,但我从未想过放弃,从未向生活投降。”陈昊说,美国导师经常说“Don't give up”,希望我们从医者永远不要向疾病、生活、科研投降,因为还有很多的病人会等着你,从老师身上获取了太多的力量,所以我每天热血依旧,因为我热爱我的专业。

2014年,陈昊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之初,陈昊收到来自多家知名医院抛来的橄榄枝。最终,陈昊选择回到熟悉的故土甘肃兰州,成为了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外五科科主任、器官移植实验室主任。

人送外号“拼命三郎”的陈昊还将美国医院的医学理念带回国内,每周二早上学专业英语,周四探讨科研,周五英语查房,每天三次查房,用心关心病人……

“科研+临床”是他回国后的终极目标,他会将医学文献中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临床上。陈昊说,此前美国科学杂志提到关于肝硬化的治疗,认为与病人肠道菌群有关。“听闻后,我会对我的病人进行该方面的尝试,让他们尽快康复”。

“我喜欢做科研,也喜欢临床,我希望能够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一名Surgeon-Scientist(外科医生+科学家)。”陈昊说,希望他的科研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病人身上,这是他最大的幸福。

只有扎根基层,才能培育出“民医”,而只有“民医”才是真正让老百姓牢记的好医生,这种满足感与幸福感是千金难换的,希望陈医生在“拼命”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身体,为更多患者带来延续生命的移植。

(环球医学编辑:王英泽)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