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 让医生不再迷恋“身份”
2014-01-17
424

在中国,公立医院医生都有一个耀眼的光环——事业单位编制,而编制意味着一系列福利待遇。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取消事业编制,不给不负责任、没有追求的不合格医生提供岗位,与此同时,给有医德、有医术、有追求的医生提供更好的福利薪酬和机会,这才是积极向上的医疗体制。

在医改进行的过程中,对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困惑往往与职工事业单位编制身份有关。不少具有事业单位编制的员工没有后顾之忧,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医院发展和效益漠不关心。

尽管很多人抱怨公立医院体制僵化,但谁也不愿轻易离开,因为他们害怕成为无依无靠的“社会人”,失去职位、职称、科研等机会。这一条条“隐形的绳索”,将医生紧紧地捆绑在公立医院,这就是医生迷恋“身份”的原因。即便政府允许多点执业,公立医院医生依然无法挣脱“绳索”。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所谓取消行政级别,就是事业单位去行政化,让所有公立医院成为平等竞争的主体。事实上,仅仅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是不够的,最终还要取消医生的“事业单位人”身份,使其成为真正的自由执业者。在此基础上,废除医生职称评定制度。如果公立医院失去了级别、编制、职称等优势,医生自然就会流动起来。事实上,西方国家的医生只有行医资质的门槛,不存在职称和级别。一位医生好与差,主要看病人的口碑。所以,医生都能把精力放在患者身上,而不是放在写论文、评职称上。这就是取消医生“身份”的意义。

那么,假如取消了医生的“身份”,令医生其不再对其迷恋。是否就能够打破政府对医疗资源的垄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不同所有制医院平等竞争呢?

从长远角度来看,让医生放弃事业单位人的身份并不一定就是坏事。目前,在我国的现有体制下,公立医院的医生抱怨最多的就是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无法体现其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职业特点。作为事业单位人,医生的薪酬不可能太高,这是必然的。而一旦医生实现自由流动,其薪酬便可以由市场来决定,稀缺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医生只要获得资质,便可自由行医。既可受雇于多家医院,也可自己开诊所,其收入高低主要取决于患者的认可度。

不过,要想让医生真正流动起来,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医疗市场实现充分竞争,社会资本举办的各类医院能够与公立医院抗衡,医生可以自由开办诊所。目前,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垄断,导致社会办医遭遇了“玻璃门”现象。政府不仅控制了医疗的核心资源—医生,而且在准入、规划、资质、评级、定价、医保等方面也存在垄断,从而制约了社会办医的积极性。

因此,在医改的大潮中,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让“医生”安心做医生,不再迷恋“身份”。打破政府对医疗行业的垄断,让所有不同类型的医院都可以合理的进行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放医疗生产力,让医生回归自己的职责。

(环球医学编辑:范莹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