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 心脏在体内真正活动方式揭开面纱
2017-06-21
603

​在人类医学史上,对心脏和血液的兴趣之大、关注之深、叙述之多,几乎超过了所有别的器官,而且心脏被人们赋予了许多不同的意义。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心脏在体内的真正活动方式一直感到好奇而又神秘莫测,一直到下文所述这些人的出现才逐渐揭开了心脏的神秘面纱,明确提出“肺循环”的概念。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心脏是一个主宰思维、情绪、记忆的器官,即便是现如今,许多影视作品也将心脏赋予了这一意义。早在中国的战国时期,鲁国大思想家孟子就说过“心之官则思”。中国人常用“诚心、偏心、开心、伤心、铁石心肠、狼心狗肺”来表示不同的性格与情操。西方人也有许多类似的说法,比如“heart-breaking”、“warm-hearted”、“speaking from the bottom of my heart”等。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又饱含血液,一定与人的情绪、灵魂有关。而柏拉图和希波克拉底则认为人类的思维源自头脑,而非心脏。医学界也早就了解到心脏的活动与脉搏的节律直接有关。希波克拉底认为心脏与大血管相连,必定与血液的流动有密切的关系。可惜的是,由于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心脏的实际运动,而尸体解剖又只能看到胸腔内一颗静止不动的心脏,所以对于心脏在体内的真正活动方式一直感到好奇而又神秘莫测。

另一方面,人体在死亡之后,动脉血管普遍发生收缩,将其中的血液大部分排入静脉系统。这就造成了一种特有的假象:尸体的动脉血管是虚空的,似乎充满了空气;而静脉血管则是充盈的,其中充满了血液。古代的医学界也便理所当然地认为,动脉的主要功能在于传送“灵气”,而静脉的主要功能才是输送血液。直到希腊化的时代,位于亚历山大利亚的医学中心才开始对心脏从解剖和机能方面进行研究。

大约公元前三世纪,医学界对心脏的研究开始有了较大的进步。古希腊的著名学者艾拉塞史拉特斯(Erasistratus)通过对人体的仔细解剖观察,特别是对心脏的内部结构和血管系统的观察、追踪,首先完整地记载了四个心腔和四个瓣膜。他第一次明确指出,心脏在人体内的实际作用并不是主宰情感、维持记忆,而是像一个水泵或风箱,通过持续不断的机械性运动,向全身传送血液;心脏所特有的四个瓣膜则保证了血液朝着单方向流动。具体地说,血液是经过大静脉进入心脏,而大动脉则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的其他脏器。

四百多年以后,古罗马的杰出医学家盖伦对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做了进一步的推测。盖伦也肯定,人体内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但他认为静脉发源于肝脏,它将肝脏所制造的血液和营养成分运送到全身,其中一部分通过腔静脉到达右心,然后进入肺部。来自肺部的血液经由肺静脉进入左心,与来自右心含有营养成分的静脉血液充分混合,并在心脏的“内热”作用之下,形成特有的“精气”(Vital spirit),然后经主动脉输送到全身各部。但盖伦已经知道动脉中并不含有气体。为了他的理论更加完美,盖伦断定在左右心的间隔部位一定存在着许多小孔,以便于静脉血液中的“灵气”从右心进入左心。而含有“精气”的血液也有一部分通过室间隔的小孔进入右心,经过静脉分布到全身。在盖伦看来,血液在血管中的运动,特别是静脉血管内的运动,就像海潮一样,来回冲动,而不是单方向的流动。这一理论将心脏的解剖结构与古希腊医学的“灵气”学说和“四体液”学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几乎可以解释所有疾病的发生原理,所以在长达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被奉为“真理”,几乎无人提出质疑。

即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医学家安德里亚•维萨利(Andreas Vesalius)在1543年《人体之构造》也曾认为心室间隔存在着孔隙。但在12年后的第二版,他已经明确指出,室间隔上并不存在盖伦所说的孔隙,血液也不可能从一个心室直接进入另一个心室。有趣的是,维萨利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静脉血从右心进入肺部再返回左心的设想。

最早明确提出“肺循环”概念的,是西班牙的一位青年医生、神学家密凯尔·塞尔维特(Miguel Servetus,1509—1553)。他于1536年进入巴黎大学学习医科,而那时维萨利刚好离开巴黎,两人失之交臂。我们对于塞尔维特在巴黎学习的细节无从知晓,也不可能了解他与维萨利是否有过来往。我们仅仅知道他的解剖学教授也是维萨利的老师、大名鼎鼎的Sylvius。塞尔维特在1546年出版的一册论述“基督教之真谛”的文集《基督教之复原》(Christianismi Restitutio;The Restoration of Christianity)中,明确地谈到了血液从右心经过肺部再返回左心的概念。不过这本文集的重点是阐述他对基督教义的不同见解,而他对于血液循环的论述不过几段而已,所以被埋没一百多年之后才为世人所重视。

另一位更加明确提出“肺循环”概念的是帕杜瓦大学的新任解剖学家科伦布(Realdus Columbus)。他曾经是维萨利在帕杜瓦大学的解剖学助手,在维萨利愤然离开帕杜瓦之后才继任解剖学教授。科伦布通过对动物的活体解剖、观察之后也指出,在心脏的室间隔上并没有盖伦所预言的孔隙。右心室的血液必须流经肺部,然后返回到左心室。他还提出,心脏真正的作功并不是舒张期,而是在收缩期。心脏通过有力的收缩,将血液排射到动脉血管之中,然后经过动脉的搏动,将血液逐步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科伦布在1559年出版的一部解剖学专著里指出,进入右心的静脉血通过“动脉型静脉”(vena arteriosa)流入肺部,在那里与空气充分混合,然后经过“静脉型动脉”(arteria venosa)返回到左心。这就是完整的“肺循环”或小循环过程。不过他所说的“动脉型静脉”今天被称为肺动脉;而“静脉型动脉”如今则被称为肺静脉。

无论是维萨利、塞尔维特还是科伦布,都没有提出肺循环与全身其他脏器血液流动的关系。而第一个完整地阐明这一生命过程的则是杰出的英国医生、解剖学家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1578—1657)。而关于威廉·哈维的故事,请关注我网站的近期文章。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