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医重义贱利的大格局
2017-07-13
281

在“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利润最大化”、“无利不起早”成为一部分人认可并尊崇的“丛林法则”。置身于这个时代的医生自然也未能例外,过度医疗备受诟病。而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在这一传统文化的感召下,出现了一批反对借医技贪图名利的医学大家。让我们走近这些医学大家,感受一下他们的人格魅力。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篇中指出“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

龚信:《明医箴》中提出“今之明医,心存仁义。不计其功,不谋其利,不论贫富,药施一例”。

李梴:《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说:“治病既愈,亦医家分内事也。纵守清素,借此治生,亦不可过取重索,但当听其所酬。如病家赤贫,一毫不取,尤见其仁且廉也。”他还说:“病愈后而希望贪求,不脱市井风味者,欺也。”

吴塘:《吴鞠通行医记》中写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为立德。”

费伯雄:“为救人而学医则可,为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我之父母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我之妻子儿女有疾欲求医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许多医家不仅提倡重义贱利的伦理观,而且还身体力行,做出表率。

扁鹊救活虢国太子,不受金帛绘彩之赠。华佗一生三次放弃功名利禄,甘愿行医民间,四处奔波,解除患者疾苦。他不慕富贵,不畏强暴,宁可被杀,也不愿只为少数人服务。

汉末名医董奉,长期隐居庐山,专为贫民治病,不取报酬,并尽力赈济贫困者,留下来“杏林春暖”的佳话。

宇文虚中在《书证类本草后》中说:北宋著名药学家唐慎微“其为士人疗疾,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录为请。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就这样,唐氏经过几十年努力,既治愈了大批病人,也积累了大量医药素材,最后,编辑而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0卷,60余万字。

《宋史·方技传》记载:北宋医王庞安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粥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人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与学生罗天益第一次见面,劈头就问:“汝来学觅钱医人乎?学传道医人乎?”直到罗天益回答“亦传道耳”时,才欣然收其为弟子。此后10年,罗天益既学到了李杲良好的医德,又得到了其医术真传。

元代罗宗之为《活幼心书》作序,说:元代著名儿科医家曾世荣“未尝以病家之贵贱贫富而异用其心。或遇窘乏太甚之家,亦随力捐资,济其粥,以故全活者众。”

明代医家潘文元医术高明,行医施药不计报酬。行医30年,仍贫得几乎没有土地。他死后,当地百姓全都出来为他送葬,以表示哀悼和永远怀念,留下“万人空巷”的传说。

明代医家范彬遇到贫苦的患者就接到家中免费治疗,还供给饮食。清代医家于省三“遇贫无力者贳之”,累积数千金之多。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