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个世界肝炎日:消除肝炎 是梦想也是目标
2017-07-25
294

第7个世界肝炎日就要到了!为纪念乙肝病毒的发现者巴鲁克•布隆伯格,世界卫生组织把肝炎日定在了他的诞辰,也就是从2011年开始每年的7月28日。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是“消除肝炎”(Eliminate Hepatitis),这也是《全球卫生部门2016~2021年病毒性肝炎战略》的最终目标。

当然,真正做到消除肝炎任重而道远,目前我们应当从走出误区、消除歧视、加强预防开始,为实现这一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发现和认识肝炎的历史追溯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功能的损害,有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风险。根据病因,可分为病毒性、细菌性、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等;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人们平常所说的“肝炎”多指病毒性肝炎,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尽管现在病毒性肝炎已经成为人们比较熟悉的疾病,但是发现并认识它的过程却蔓延了整个历史长河。

关于病毒性肝炎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但那时人们对它的病因不了解,对它的流行性也不清楚,由于它的表现多有黄疸,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直称其为“卡他性黄疸”。虽然有过几次集中、流行的爆发,但多被当作黄疸病例记录下来,直至1912年美国医生柯凯因(Cockayne)对美国联邦同盟军士兵中发生的22569例“卡他性黄疸”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它的流行性才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1939年,针穿肝脏活检技术的问世证明了这种疾病是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造成的,从此“卡他性黄疸”这一陈旧概念才被彻底废弃。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逐渐全面。1942年,英国医生麦凯阿伦发现了肝炎传播的两种途径,即消化道传播和血液传播,后来麦凯阿伦分别给两种传播途径的肝炎命名为“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当中,科学家们在各自的实验室中试图寻找到引起这两型肝炎的病原微生物,但没有任何进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肝炎的研究更是陷入了困境。内科学和生物化学的专家布鲁伯格(Blumberg)首先打破了这一困境,他从世界各地收集到许多血液样本,并设计了一种方法来显示人体内的免疫抗体,从而找到抗体和这种特殊遗传蛋白反应后所产生的一种复合物。经过多年努力,布鲁伯格终于在1965年与美国血液学专家阿尔特(Alter)一起发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有一种能够和白血病患者血清中的物质产生抗体-抗原反应的神秘蛋白,他们将这种蛋白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这是人类从血液中找到的第一个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也就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此后,另外4个类型的肝炎病毒才逐渐被发现和认识。

公众对肝炎的认识误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发现会不断刷新已有的认知,对肝炎的研究也是如此。然而还是会有一些人错把误区当作事实,将错误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甚至掀起民众的恐慌,使人闻“肝炎”色变。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些误区有哪些。

1、肝炎都有传染性,应远离肝炎患者

直至今日,还有不少人秉承着这种错误观念。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肝炎都有传染性,像前边已经提到过的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都是不传染的。即便是病毒性肝炎,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没有血液暴露的前提下,一般也不会传染。甲、戊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乙、丙型肝炎则通过血液、体液、母婴、创伤性医疗器械等传播。

特别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接吻不会传染乙肝,因为乙肝病毒无法穿透完整的皮肤、粘膜以及消化系统粘膜而侵入人体、感染人体,所以说在嘴唇、口腔、咽喉没有皮损和溃疡的情况下,接吻是不会传染乙肝的。

2、病毒性肝炎不能治愈

甲、戊型肝炎均表现为急性肝炎,有自限性,一般不会慢性化,只有少数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可能会发展成重型肝炎;尤其甲肝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用休息和支持疗法。并且,得过一次甲肝的人,一般不会再得甲肝。感染过甲肝后,甲肝抗体滴度会逐渐升高,使感染者至少5~7年内持有牢固的免疫力;如果再度感染甲肝病毒,可以激发反应,使已经下降的抗体滴度再度上升,从而使免疫力长久保持,甚至终身。

丙肝患者若能在早期发现疾病时立即采取治疗,完全可以通过清除体内的丙肝病毒、修复受损肝细胞、恢复肝功能等实现康复。然而,丙肝的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慢性丙肝的患者,不能随意中断治疗,否则症状会出现加重。

慢性乙肝尽管目前尚不能治愈,但通过规范、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3、肝功能正常=肝脏正常,“大三阳”比“小三阳”更严重

肝功能正常,并不能说明肝脏就没有病变,而还应同时进行肝炎病毒特异性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这样才能准确地说明肝脏有无病变。“大三阳”和“小三阳”是指在进行“乙肝肝炎抗原二对半”体检时的两种不同结果,只是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不能因此判断病情轻重,需要结合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一般来说,大三阳的传染性比小三阳强,而且大三阳演变成慢性乙肝的可能性也比小三阳大,但也不是绝对的。

消除肝炎从消除歧视开始

由于人们长期对肝炎存在着认识的误区,经常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尤其是乙肝携带者怀着歧视和疏离的情绪,致使这些患者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对待。我国有1亿多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些人里不免有“满腹经纶”的人才,但是因为就业体检,把这些人阻拦在了机关单位、科研团体、国家企业的大门外,由此甚至衍生出了“乙肝代检族”,通过代替入学、上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做检测而营利。

尽管有关部门一直督促各级单位消除对乙肝的歧视,但效果不佳,因为这种歧视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如果说乙肝是病,那么歧视乙肝也是种病,还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病”。治疗这种病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包括乙肝名人的宣传、硬性政策跟进和医生研究者的现身说法。正值国际肝炎日,呼吁全社会给予乙肝患者公平的对待,消除肝炎就从消除歧视开始。

就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治愈所有的肝炎患者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主题也仅仅是希望肝炎患者有检测可查、有药可医,即到2030年90%的乙肝和丙肝感染者得到检测,80%的适应症患者得到治疗。目前全球估计有4亿肝炎病毒感染者,而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接受了检测和治疗,特别是中和低收入国家的情况不容乐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病毒性肝炎战略就是希望建立和利用政治手段参与到消除肝炎的行动中来。

我国作为一个“肝炎”大国,每年因急性感染以及与肝炎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数高达140万。肝炎患者知晓率低、就诊率低、依从性差。为了共筑没有肝炎的未来,国家政府应从政策上推进疫苗免费接种措施(甲肝、乙肝、戊肝)、推进药物报销政策、普及防治知识和消除社会歧视。

作为医生,应做好肝炎患者服务,向他们介绍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和保肝、护肝方法;避免不洁注射和使用不合格血液制品。作为肝炎患者,应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考虑: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纹身、穿刺使用一次性针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感染肝炎病毒的女性在疾病得到控制前应避免怀孕。作为大众,应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喝生水、提倡分餐、不食用生的或未经深加工的近海产品等;同时,也应给肝炎患者带去更多的关心和尊重。

肝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肝炎的认识误区;病魔无法把人打倒,打倒人的是自己的恐惧;肝炎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防治有力控制。世界肝炎日,消除肝炎从走出误区、消除歧视、加强预防开始。愿未来没有肝炎,世界再无病痛!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