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需要人文精神回归 多一些医者仁心和仁术
2017-09-12
398

当代医学,不管中国还是外国,硬件建设和物质条件在明显进步,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却产生了一些退步。医患关系、医患矛盾、医疗纠纷不时就会跳出来刺激一下公众敏感的神经。但事实上,如果医生和医院能够真正践行“治病救人”的职业精神,多一些“仁术”和“仁心”,出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真诚地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医患矛盾、医疗纠纷是可以大大减少的。

医患矛盾恶化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当然也与当代医生高度职业化有关。当代医生从医可能并不完全是出于治病救人的高尚理想,或传承世代医家的精神,而只是把这当成一种谋生手段。如今,医学学科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对象化、碎片化,看完眼底的问题,眼皮上有一个疖子可能都要再去找隔壁的医生。医学分工的对象脱离开了人本身。这时,医生对着的是一个器官、一个样本,你去跟他讲认真、负责是可以的,但要让他对病人产生深厚的关爱和感情,这对有些医务人员来说是不能保证的。再有,现代的医疗技术服务与商业挂了钩,一旦如此,医疗行为就不单是一种人文交流,而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价格体现。

不过,在医患关系中,医(医生和医院)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病人相对被动,因此,起主导作用的医生和医院是化解不和谐因素的主要方面。

故从医的一方来讲,要消除医患矛盾,除了提高医术这个看家本领外,还要重塑医生的职业伦理和职业精神。医患冲突依然不断?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一些医院和医生缺少传统医者所具有的对生命的敬畏、悲悯和仁爱。在这个社会大转型的环境中,市场和商品的观念充斥着每个人的头脑。

并不是说市场和商品的观念有什么错,但显然,如果医院和医生被市场和商品观念主宰的话,那么恻隐和仁爱之心势必会弱化。相对其他行业,医院和医生以救死扶伤为志业,恻隐和仁爱之心若弱化,后果就会更严重。北京协和医院一位老专家曾告诫年轻医生:“有志从医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为了患者的利益,常会加班工作,打乱个人安排和家庭生活,而金钱和名誉却不能成为追逐的目的。医生应该自问能否永葆奉献精神,否则会充满矛盾、懊恼和不悦。”他认为,医生的快乐之本,就是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帮助病人解除痛苦。

医术被儒家称为“仁术”,医生要求有“仁心”,所以有“医乃仁术”、“医者仁心”的说法。强调“仁”,是儒家文化和思想对医生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医生在过去也叫做“儒医”。儒者,仁也。孔子的核心思想就围绕着“仁”字:“为仁由己”、“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那么医生当然要做到基本的“仁”。

儒医仁心,恰恰是我们今天所欠缺的,而解开医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医患纠纷,需要医院和医生多一些“仁术”和“仁心”,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