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同样,医疗领域也迎来了新媒体的时代,而新媒体的运用将成为未来几年医疗服务竞争的一种“新潮流”。微博、微信的运用使得越来越多的医生走入寻常百姓家;而微电影、微直播被医院运用,也对改善医患关系和打响医院品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医疗行业不可错过的新媒体时代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方式下的信息传播,例如电视、报纸、杂志、户外等传统媒体上的投入和大众青睐程度不断下降。新媒体走入我们的生活。而新媒体的运用或将成为未来几年各个领域竞争的一种“新潮流”。特别是微博、微信等信息渠道的迅猛发展,使各式各样的健康信息在网络疯狂传播。
互联网是解决就医难题的一条捷径,同时合理的利用互联网也是医院和医生打响品牌的重要竞争策略,那么,在新媒体时代下医院和医生如何为医疗行业做出贡献,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又该如何树立自己的品牌?
“医生哥波子”、“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微博言论引关注
“线下省厅廖厅长,网上医生哥波子。”廖新波算是医疗工作者中借助新媒体与社会沟通的“排头兵”,自2006年开始在网上写博客,内容主要包括谈健康、谈医院服务和谈医改等,其中,在他新浪博客里关于医改的博文已近700篇,所发微博不计其数,吸引了近千万粉丝,人民日报、新华社也曾专门报道。廖新波因此也被誉为中国名气最大的博客官员。
面对就医难问题,廖新波的观点朴实而客观:“医改已经进行30多年了,即便再过几年,也不可能就完成。”显然,波子哥并不打算以普通的思维人云亦云,他把敏锐的目光,投向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
同样在微博上名声鹊起的还包括“急诊科女超人于莺”。于莺曾任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2011年10月,因注册并勤更微博"急诊科女超人于莺",讲述医院囧事、生活趣事而走红。目前,于莺的微博粉丝高达208万,被网友称为个性直率、言语幽默的“协和姐
与此同时,于莺也算是在新政策下敢于走出体制,追求自由执业梦想,并且通过新媒体与大众分享个人经验的“第一人”。
6月8日晚9时,“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发布微博消息,宣布“干完这个月就辞职了”,“妞爸要去玉树支边三年,而我,干完这个月就辞职了。打算给自己放一个月大假,追求自由执业之梦想!”。
于莺要辞职的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众多网友围观、跟帖。9日晚,于莺接受了媒体专访,谈为何辞职、谈现有医疗体制的问题。“女超人”说,现有医疗体制有太多问题,反而预示着,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都将迎来改革的春天。走出体制,她依然会坚持做医生,并希望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医生一起,打造社区医生的个人平台。
医生微信“隔空”指导患者
除了传统的病人去医院看病的诊断方式,一切医生借助微信等新媒体应用程序,也可以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病了。
日前,新桥医院普外科开通微信随访预约平台,患者只需用手机发一段病情文字或图片,就可和医生直接交流,尤其是已就诊或手术过的患者,将得到医生指导。
“这种人性化服务以某个科室、单个医生为主。”该新鲜事物的产生,引起了市民的关注:病人治疗、手术出院了,除了自己主动上门咨询复诊外,基本与医院脱离了联系。市民说,家电、通讯、汽车等多种行业都有售后服务,医院能否设置专业的“医后服务”机构呢?
家住西安的郝医生就是这样一位微信大玩家,在过去的半年内,她利用微信和患者交流,不但使自己经营的私人诊所蒸蒸日上,还成为了更多人心中的“好医生”。
郝医生出生在西安市当地的一个医学世家,从她的爷爷开始,就在当地行医。90年代末,郝医生的父母从从事多年的医生岗位退休,根据当时的政策,她的父母开办了当地的第一家私人诊所—“郝医生诊所”,由于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郝医生诊所成了当地有名的私人诊所。2013年,郝医生正式退休,成为了郝医生诊所的第三代“掌门人”,不少附近的居民都将郝医生诊所当成了平日看病的首选。
2013年下半年,郝医生诊所所在的西安市莲湖区郝家巷地区开始大规模拆迁,不少邻居和附近的居民都搬离了这里。这让不少平日在郝医生诊所就诊的居民感到不便。他们说,郝医生是自己多年的老邻居,对她的医术放心,平时只要有头疼脑热之类的小病,肯定第一时间到郝医生诊所就诊,而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则长期在这里定时诊治。但因为拆迁,看病就变得很不方便,特别是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想要定时诊治就变得更加困难。
周围邻居和患者的抱怨让郝医生很着急,而不少邻居和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搬走后,她很难在第一时间掌握病人的病情了。不过,郝医生很快就想到了办法—“微信”。现在人人都有手机,而且大部分人都玩微信,只要加了微信,就可以和患者保持联系,随时随地了解他们的病情,给他们治疗建议。
郝医生说,她专门申请了一个名为“郝医生诊所”的微信号,每个来看病的患者,她都主动加对方微信,在给患者看完病后,她除了当面告知对方病情和诊治情况外,还会把用药等治疗信息通过微信发送给患者。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使得郝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不但没有因为拆迁而疏远,反而变得更加紧密了。
“现在感觉不舒服了,先给郝医生发个微信,告诉她症状,如果不太严重,她就会建议吃点药和休息,不用再专门跑诊所一趟。”一位郝医生诊所以前的老邻居说,就算是看老人的慢性病也比之前方便了很多,通过微信,郝医生会定期询问慢性病人的症状,并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提醒用药。
医生护士自拍微电影惹眼球
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而院方为了保护医生,除了在医院管理的制度和措施上做了一定的防备措施,并就相关法律进行呼吁之外,在新媒体时代下,医院也在思考,如何能借助于新媒体,让医患能够换位思考,让患者更加理解医生。
因而,为了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力量缓解医患关系,不少医院也自助进行了微电影的拍摄,这些电影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和分享,十分惹人眼球。
其中,由江苏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护士所拍摄的微电影《心跳》是较受欢迎的作品之一。故事原型取材于急诊科救护114岁民间剪纸艺人胡家芝老人的故事。这部名为《心跳》的微电影片长11多分钟,在片子开头,先是出现了一副颤巍巍的拐杖,随着上抬的镜头可以看到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一对年轻的情侣,随后一位老人出现在镜头中,老人孤独地走在大街上,突然晕倒被路人送到医院。在医院,老人的生命被抢救过来,但一直在迷迷糊糊的昏迷状态。照顾老人的过程中,护士们为老人叠起了幸运星,还穿上古装为老人表演起了舞蹈。在舞蹈的节奏中,老人终于醒过来了,医生护士们一起为老人过了114岁的生日。
很多人在观看了这部电影后,都十分感动。微电影中对白不多,画面外经常可以听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心跳声,老人发病时的心跳声,抢救时医护人员的心跳声,监护室外医护人员等待老人醒来的心跳声等等。而工作人员就说,在急诊室里工作,最熟悉的就是病人的心跳声。“重病患来到医院第一项就是上心电监护,抢救病人有没有成功,心跳也是标志之一。心跳声对我们有特别的意义,也是这部微电影名叫《心跳》的原因。”
继《心跳》之后,陆续又有不少医院也拍摄了类似的讲述医患之间微妙关系的微电影,通过短短十几分钟讲故事形式的展现,更好的表达了故事中医生和患者不同角度的想法。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医患纠纷的悲剧正是由于医生和患者之间没能换位思考所引起的。医院拍摄微电影的初衷就是希望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之间能够多些相互理解。
医生手术“微直播”展现医疗透明化
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医院能将手术室内手术过程“直播”在我们的面前。借助于微博“直播”,已有若干家医院直播医生的一天以及患者手术的全过程,这其中,还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协和医院。
微博“直播”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围观,很多人感叹,利用这种方式将患者手术的全过程呈现在大众的面前,增强了医疗的透明度,让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更加放心了,从而也增进了医患之间的沟通,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此,相关专家指出,“诊疗手术‘直播’对医生起到了监督和考验的作用,因为医生的一举一动在网友和患者家属面前一清二楚,不仅是对手术医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更是对医术和临床经验的严格检验。”
新媒体时代把握机遇 做“时代的医生”
“如果满大街都是大夫,生病时找谁?”
医疗行业步入新媒体时代,这无疑给医务工作者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不发达的年代,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对信息的传播产生影响。而在互联网十分发达和信息高度共享的今天,已经是“内容为王”。
以前没有高科技,要和患者保持联系都很困难;而现在,各种样式媒介都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一位好医生更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做“时代的医生”。正因为这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应用,才能让人与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这些应用医生有机会给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有机会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好医生。
值得关注的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在给医患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如何规范和管理这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提出了挑战。例如,通过网络咨询毕竟不是面对面的挂号看病,在法律上能否等同于“行医”行为?有专家曾指出,网络咨询并不存在现实中挂号诊病的某种契约关系,而是患者和医生之间自愿的信息咨询,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即见不到病患的真实情况,更没有收取费用,仅是一种根据患者自身描述而做出的医疗知识的普及和指导。因此,医生的网上建议不需要承担任何特殊的法律责任,患者则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因而需要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有观点认为,网络咨询就是医疗行为,应该有相关的法律约束。
然而,无论学术界如何看待,这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要想得到健康发展,是否的确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相应规范和法规。起作用即能鼓励医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新媒体更广泛地服务于患者,比如可否设立严格的考核、监管机制,让有资质的医生提供有偿的网络服务?充分体现医生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价值,同时又能方便患者,真正让预防做到前面,让小病得到及时、恰当的处治,让慢病得到系统的管理和科学的干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所有的患者无论大病小病都在一窝蜂似地挤三甲大医院!因此,也许不难想象,只要政府和全社会采取积极地应对策略,我们是否有理由相信,新媒体能够最终惠及医患?是否也应该成为中国医改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环球医学编辑:范莹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