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医师奖”得主张应天逝世
2017-11-23
514

11月22日凌晨3时25分,一位医学名家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拯救了无数患者的著名外科医生、武汉市第六医院名誉院长张应天教授走了。在生命中最后的93天,他把自己交给了亲手培养的年轻医生,并以自身为典型病例,现身说法现场教学,令人动容。业内人士纷纷感叹“大医陨落、风范长存”。

张应天是首届“中国医师奖”得主,曾获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是湖北武汉地区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从医60多年,他擅长胃肠道肿瘤、乳腺肿瘤、肝胆胰疾病及甲状腺疾病的外科治疗,尤其是腹部外科疑难疾病的诊治,是上世纪90年代武汉医界的“一把刀”。在他的带领下,武汉市第六医院普外科从没有建制,发展成省、市两级临床重点学科,“一把刀”变成了中青年外科医生十几把刀。

1959年,张应天在同济医院担任主治医师,自创胃癌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及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术(PTC),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第一人。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外科很多治疗方法还缺乏规范。张应天对多种手术方式进行了研究探讨。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很快就在医学界崭露头角。1959~1964年,他自创胃癌根治术及扩大根治术,即日本提出的D2/D3手术,改变了局部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结局;其规范的手术至今不亚于日本。

张应天的学习目的十分明确:为了患者得到最合理、最完善的治疗。他对身边年轻医生的学习要求同样严格。在武汉市第六医院普外科,有一本保存完好的人才培养登记本,这个登记本首页是一份“培干计划”:从医疗、教学和科研三方面详细制定了各级外科医生的业务培养计划。这份署名“张应天”的“培干计划”制定时间是1985年3月,也就是张应天到医院工作的第二年,他就开始考虑加强年轻人的学习和后备人才培养。

武汉市第六医院外科医生都知道,张应天要求外科医生必须具备“四会”:会做手术和科研;会阅读外文文献;会交流;会写文章。他定期召集医院内年轻的外科医生开展读书报告会,医生们的阅读、翻译和口头表达能力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不断丰富,并取得了40多项科研成果,直到今年8月他生病住院前,他仍坚持组织、参加读书报告会。

除了上班查房,张教授还习惯晚上“查房”:打电话询问值班医生,只要遇到危急重病病人,他就及时赶到病房。为救重症胰腺炎病人,正在出差的张教授长途颠簸14小时,赶回医院做手术。病人送“红包”,他坚决拒收,也不接受“点名手术”——“作为外科主任,我也想开刀,但如果病人都点我做手术,年轻人怎么办?他们哪里还有学习的机会?”相对的,“需要我做的手术,不用点名,我也要上”。

面对危重病人,张教授从不拒绝,不怕“砸招牌”。他以敢于为病人承担风险,敢做高难度手术著称,因此得了个雅号——“张大胆”。一位女患者腹膜后长了27.5公斤巨瘤,辗转多家医院被拒,对生活几乎绝望。张教授主持多次分析讨论会,召集30多名医护人员手术,最终成功救命。当人们问起张应天是否考虑过手术失败会给他带来的名和利的损失时,张应天淡然地说:“我是医生,治病救人,天经地义。”

退休后,张老坚持出门诊、查房、讨论病例。他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就要一切为病人服务”。

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乐于为年轻医生“打下手”,指导学生和科室医生写论文、定研究课题甚至设计课题路径,出了成果一定要署名时,张应天通常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他说:“年轻人需要有学习的机会,一个医院不能只有‘一把刀’,希望他们都超过我,我的智力和体力总会有衰退的那一天,只有他们跟上甚至超过了,科室才有希望,医学才会发展。”

8月21日,张老在家中不慎摔倒,被送到武汉市第六医院,经检查被确诊为肝部、肺部等器官出现多发转移性恶性肿瘤,而且已进入晚期。胃肠外科主任余阳眼见老人身体一天天虚弱,不忍心再让他操心病人的事。但在住院期间,张老所在的1413病房几乎成了病案讨论室,他继续像往常一样和团队医生们研究疑难手术如何执行。在治疗期间,张应天自知病情严重,拒绝使用昂贵的药物,“我的病情不可能有太大起色,没有必要再用太多贵药,把药物留给更需要的患者吧。”

一位13年前曾做过胃癌切除手术的高龄患者,今年4月发现腹部一个包块,诊断为结肠癌。张应天和大家反复研究上次手术的得失,进行术前评估,分析现在发病的原因,制定了周密的再手术计划。年轻医生方军说,张教授如此病重还在指导我们,不仅是教医术,更是言传身教传承医德。

张应天多次出现呼吸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大出血等危急症状,但他努力保持清晰的思维。半个月前,他还拼命挤出话来告诉大家,像他这种重度酸中毒情况,要加大碳酸氢钠用量,要全身碱化。

尽管躺在病床上,他仍时时惦记着科研,一再叮嘱外科主任刘文,临床和科研都不能放松。

张应天说,医学的每一次小小进步,可能都是付出生命换来的。面对生命,医生想的只能是自己能为病人做些什么,这就是医道。他还经常说,只要有钱,高楼可以盖起来,设备也可以买到,而人才是买不到的。培养人才需要时间,必须从现在开始。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