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限抗”,近两年多地叫停门诊输液。武汉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陶晓南教授过去3年只开过一张门诊输液单,而且还是事出有因。他是怎么做到的?患者反馈又如何呢?
陶晓南最初的理想并不是从医,是学工科。然而,高考阴差阳错让他走进了医学院,后来他逐渐喜欢上了这身白大褂。“我和医学是先结婚后恋爱。”他开玩笑地说。
上大学时,他就有呼吸道疾病,过敏性鼻炎老是好不了,这让他对呼吸系统疾病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毕业后,他果然进入了呼吸内科工作,一干就是30余年。
熟悉陶晓南教授的人都知道,他坐诊开处方的原则是:门诊只开口服药,病情达到入院指征才输液,通俗地讲就是“能口服治疗的绝不输液”。从1995年开始坐专家门诊以来,他劝退了很多主动要求输液的患者,治疗效果却有口皆碑。尽量不给门诊患者开输液处方,是他坚守了22年的红线。
陶晓南教授介绍,人体血液内的抗生素浓度只有达到一定水平,才有足够威力与细菌对抗。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使用较多的头孢、青霉素类抗生素,都属于“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在人体内代谢很快,需要每天滴注2至4次,才能维持血液内的药物浓度,而门诊输液一天一针,药物浓度较难维持。“打个比方,抗生素进入体内准备和细菌作战,但后备军跟不上,连续反复几次后,不但没有消灭细菌,反而培育出更难对付的耐药菌。这也是很多人反复输液,但病情难以好转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输液本身存在风险。陶晓南教授表示,输液是将药液直接注入人体静脉,但任何形式的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都有风险,轻的可能只是出现皮疹或注射局部疼痛,重的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发生危险时,患者如果还在门诊,尚可及时处置;如果已经离开医院,则会非常危险。
3年中开具的唯一一张门诊输液单是怎么回事呢?
陶晓南笑称当时是“破例为之”。他回忆,今年3月8日下午,一位患者提出要开4天门诊输液。根据其症状和检查结果,他判断该患者患有支气管炎,肺部合并轻微感染。他倾向于选择口服抗生素治疗,但该患者前一天已通过别的医生开始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只因当时没有拿到足够的药,这才找他补开一张处方。
考虑到这位患者已经开始输液治疗,在不违反治疗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陶晓南教授开出了近3年来唯一一张门诊输液处方。他再三叮嘱对方,如果输液时有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陶晓南教授说,医生应该具备过硬的临床经验,对患者应有责任之心,不能让患者身心脆弱时还得承受无谓的“药物轰炸”。为了对患者尽责,保证坐诊质量,陶晓南教授每天限挂号27个,而且坐诊时间比规定时间提前半个小时,目的是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交流治疗方案等。正因如此,他在患者中威信很高,各地患者慕名而来,他的专家号一号难求。
在医教研三个方面中,陶晓南对教学兴趣最大。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快速成长,并独当一面,他就满心欢喜。陶晓南教授坐专家门诊时,习惯带着学生,让学生现场观摩他如何诊断,怎么跟患者交流,看完之后让学生谈感受,以便把自己的理念、医术传递给年轻人。“我经常对年轻医生们说:‘你们的手一抖,患者大几千块钱就没了。医生不光要有医术,更要有医德,这样的医学才有温度和未来。’”
陶晓南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愿意毫无保留地把所学全教给他们。尽管面容和蔼,让学生觉得没有拘束感,但他对学生要求严格,从不放任。当发现学生存在任何不足,他都会指出来。
担任科室管理者后,陶晓南承担的事务更多了,为了抽出时间来教学生,他坚持教学查房,短则1个小时,长则两个小时。“我喜欢讨论的氛围,而不是填鸭式教学。”陶晓南总是让学生先谈他们的思路和感受,然后进行交流,最终由他给出参考性意见。
陶晓南教授认为,解决过度输液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转变医患双方的用药观念,从制度上、技术上实现合理用药。“不管怎样,医生心中一定要有病人,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风险,也应该考虑周全,不该开的药坚决不开。”他说。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