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好医生?这或许是很多医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二部科主任曹彬认为,正是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促使自己在临床与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而作为医生,要有佛祖般的善德之心。
践行恩师教诲:医生要站在病人床边
山东医科大学毕业的曹彬,是我国最早的几届七年制医科大学生之一。在实习阶段,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到学校招生,一个难得的机会摆在他面前。当时协和招生的条件严苛到让人望而却步,但曹彬的条件却恰好符合。
就这样,曹彬离开母校,在协和医科大学继续学习两年,毕业后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同年级的学生一起获得了博士学位。“协和的这两年学生生活对我影响最大。”曹彬说。
一次,曹彬和导师朱元珏教授出完门诊,在回来的路上,因为一个偶然的话题,朱老师感慨地对他说,医生要在病人床边学,在病人的床边遇到问题,看书,请教老师,看文献,然后再回到病人床边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医生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就像昨天一样。”曹彬说,短短几分钟的对话,在行医生涯中,他一直践行至今。
回忆“非典”:做医生要对自己有要求
2003年SARS流行期间,协和医院派出了第一批赶赴佑安医院病区的医生,曹彬就是其中一员。佑安医院的两个病区主要抢救得了SARS的医护人员,当时条件非常艰苦。
没有防护服,只穿两件白大衣,戴两层口罩;病房地上的消毒液,熏呛得睁不开眼;紫外线灯日夜常开,医护人员整日暴露;病区没有休息室,只有一间办公室,白天开医嘱、写病历,晚上睡觉。
最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由于没有消毒办法,行气管插管时戴的头盔就放在箱子里,通过甲醛熏蒸消毒,戴在头上让人涕泗横流,且毒性很大。
在照顾“非典”病人时,曹彬24小时随时观察病人情况。让他难过的是,即使尽了自己的全力,但最终患者还是走了。这件事情让曹彬的触动非常大,同时也给了他启发,让他认识到呼吸系感染研究的重要性。
当时,中国的科研对于像“非典”这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能力很弱。从2003年以后,国家下了大力气,投入人力、物力、研究基金等。那时曹彬还是年轻的主治医师,有幸参加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并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条件虽然艰苦,然而回头再看,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作为临床医生,当国家、医院、患者需要自己面对重大疫情贡献力量时,他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曹彬认为,正是作为医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曹彬认为,做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的支持和配合。开始接触呼吸系感染研究后,曹彬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曹彬又到北京朝阳医院组建了一个新科室——感染与临床微生物科,主要任务就是找到病原,尤其是呼吸系感染的病原体。
“一个小小的病菌培养检测,就能解决不少临床医师眼中的疑难杂症,这种成就感不亚于做了一台外科手术的收获。”曹彬说道。
当医生要有佛祖般的善德之心
怎样才算好医生?前辈医生认为,做好医生首先得是好人。还有人提出更高的要求“德不如佛者不可为医”,就是说医生必须心地非常善良,不能有一点坏心眼,没有佛祖一般的善德之心,就不能做医生。
这种佛祖般的善德体现在何时?有时被患者误解,要“以善求善,不善者易善”,尽量去理解患者——当身体不健康时心理也不健全,才会做出错误的语言行为。
这不能影响医生的心情,只有“善者,问心无愧”,他的心理才能正常,才能够发挥最大潜能,最终帮助病人。
孩子抑或老人,对医生来说,都是特殊的治疗人群,也是最容易引发医患纠纷的群体。而曹彬的患者恰好就是这两类人群,这也让曹彬对医患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前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生存与命运》被曹彬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在对这本小说的书评中,曹彬对医患关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医患关系简单说,就是患者有病痛,需要帮助;医生有专业知识、有能力,可以为患者解除病痛。患者走进一家医院,因为他/她假定,这家医院拥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者能够解除他/她的病痛。患者对医者的这种要求是绝对的,没有商量余地的。就像战争的号角对战士的要求一样。
在曹彬看来,医生是一个需要献身和付出的职业,是圣徒。而要成为“圣徒”的前提,是要有佛祖般的善德之心。
除了有理想,医生还需要一点知足、感恩心、安静等健康的人格来帮助自己真正照顾好病人。知足和感恩让人不一味索取,不为身外之物斤斤计较,才能内心平静地做出一点成绩。
当好医生很不容易,如果在此基础上还想做点临床科研那就更需要付出。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应该多把时间花在患者身上,如果有能力,再分出一点时间放在实验室里,高年资的医生还要多花点时间在人才培养工作是。
曹彬认为,名和利可以驱使人们完成非常艰巨的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因为追求名利而取得第一流科学研究的人,科学发展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
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积累和努力,这都是名利无法支撑的,作为医生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才是原动力。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