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学霸”,那都是别人家的孩子,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在被学霸的“超能力”惊呆的同时,我们不妨学学人家的学习方法。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学渣”逆袭成为“学霸”也并非不可能。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学霸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中心常务副主任许琪。
新年伊始,42岁的许琪就接连获得了两项荣誉:入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项。和许多科学家不同,许琪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她所有发表的论文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写成。但这并不妨碍她突破很多世界著名实验室都没能解决的难题。
获得这些成绩是因为运气好?事实上,成功的秘诀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立志要趁早。许琪5岁就认定自己长大要当科学家,“去研究那些别人搞不懂的事情”。
许琪的母亲回忆:“我教许琪数数,教到20,她就会自己往下数21、22……我教她拨算盘,她自己就会算加减法。”3岁爷爷奶奶教她认字,3500个汉字,她只用一个月就认全了,然后开始看大部头的书。4岁能用算盘做加减乘除,能背三百首唐诗,写出人生第一篇作文,一千多字,还用了成语。5岁上学,尽管年龄小个子矮,每节课要让老师从凳子抱上抱下,但她是学习委员,可以绘声绘色地给小区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讲四大名著故事。10岁,小学五年级的她进了少年班,在学校广播站给全校师生讲《我的路》。
作为“神童”,许琪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是为了考高分的。”后来,她顺利考进了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她喜欢动手操作,大学做实习医生的时候最喜欢外科,研究生阶段改学基础医学后最爱“泡实验室”,有时甚至不惜“逃课”做实验。
许琪自有一套高效学习法:“对于相对简单一些的基础医学或生物学课程,用这几个步骤通常只需24个小时就能看完一本书。”
第一步,拿来一本书后,先粗看框架,“弄明白这门课到底讲的是什么”。
第二步,缩写整本书。她会找来一个本子,边看书边把书里的关键词和中心句默写出来,“找准最重要的东西,一大段话里只要背下几个关键句就可以了”。
完成前两步大概20个小时已经过去了。第三步,利用剩下3个小时把本子上的笔记全都变成题,一边翻这个本子一边动手出题:“如果我是出题老师的话,如果我非要考这个章节的话,我会出什么题?怎么把这些话变成疑问句、名词解释或填空题?”
完成前三步,一本厚厚的书就变成了十几页纸。最后1个小时,“我就把这些纸全都背下来,然后直接上考场”。
凭借这种学习方法,许琪准备考研只用了10天,准备考博只用了3天。可以说是惊为天人了!
许琪不在乎考试的名次,认为重要的是我们能真正掌握知识,并且运用到实践中。
许琪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医学科学家”。20多年来,她一直都在从事重性精神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身为协和医学院的教授,许琪研究的是与脑疾病诊断和治疗相关的问题,她突破了一些世界著名实验室研究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星型胶质细胞上找到一个起关键作用的蛋白,在动物身上实验达到了非常好的控制癫痫的效果。”论文发表后,被药物类非常著名的综述性杂志《自然·综述·药物发现》选为2017年2月的全球新药发现亮点,并且拿到了专利权。
年轻的许琪在科研道路上结得累累硕果,她认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她高效的工作方法。“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特别忙。”她爱读书,至今坚持每周一本书的阅读习惯。她每周去三次健身房,进行一对一的私教训练。她有深潜证,每年要出去潜水两次。她被称为金牌育儿家,对孩子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育体系……
“我经常作为协和医学院的研究生导师代表去和新生见面,我见他们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恭喜你们选择了最正确的道路。人类有五个层次的需求,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这个世界上,我想不出来有比当科学家更能自我实现的事情。”许琪说,“有的导师觉得有些学生特别麻烦,甚至嫌学生比较懒散,但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许琪从不催着赶着自己的学生干活儿,但她的学生们依旧日日挑灯夜战。
她跟研究生聊天:干我们这行,你能想到的最荣耀最让你觉得这辈子没白活的时刻是什么?学生回答:获诺贝尔奖。她摇头,“我能想象到的那个时刻就是通过你的研究,哪怕挽救了世上一个患者,那种成就感不是一个奖能替代的。”她说她理解有些不去领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他们认为回报已经足够了,奖金属于附加品,只是锦上添花。”
许琪的路注定要在科学的丛林里继续延伸。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