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来势汹汹的流感,以及各大医院的不堪重负,不但将儿科医生严重缺乏的问题暴露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下,更引发了各医院和各医疗政府机构对儿科医生的关注,并纷纷将儿科医生的队伍建设推上了日程。但实际上,医院里还很多岗位急缺人才,只是他们没有儿科医生那么“幸运”,能够通过一场流感就得到了关注,例如急救医生、急诊医生……
其中,目前最应该被提起的当属急救医生。众所周知,目前,儿科医生非常短缺,工作难度大,不好招;全科医生需要在基层社区工作,各项制度还不完善,也难招。殊不知,在急诊室更前沿的急救医生,目前的状况也非常糟糕,甚至有点令人难以想象。
近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陈鑫对急救医生的一番介绍,或许会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急救医生的严重缺乏。
据陈鑫主任介绍,现在江苏省平均一辆120救护车上只有半个医生,很多城市面临有车却派不出的尴尬。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现在救护车里的医疗硬件设备已经比较齐全,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以及各种药物都到位了,但急救医生的数量非常缺乏,急救车就空在那儿出不了车,并且这已经不仅仅是江苏省个别城市的现状了,而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了。
例如,江苏13个设区市,共配备了急救车501辆,专业急救医师仅252人,相当于一辆120只有半个急救医生。而更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仅有的急救医生队伍也很不稳定,比如南京市,2017年共招录了4名急救医师,但同期有6名急救医师辞职,今年初又有2人离职。此外,某市的一次120急救医生招聘因为应聘者没有达到面试人选比例而取消了。而这种情况,在当地环卫局招聘淘粪工时都不曾遇到过。
不过,仔细想想也是,急救医生无论白天黑夜,24小时内,一个电话随叫随到,并且必须按照院前急救规章制度,做好必要的诊疗和初步的分析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此外,每个急救车组的医生、护士、司机,他们每天面对的病人各种各样,有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还有车祸、火灾、事故的伤者……他们会比医院的医生承受更大的风险和心理压力。
据了解,由于急救人员所处的救治环境非常复杂恶劣,家中、路边、事故现场或行驶中的急救车,都是急救医生的工作现场,每一次执行任务都是紧急医疗抢救,很可能造成意外人身伤害。
因此,不得不承认,这个工作不但劳动强度大、责任重大、风险高,而且待遇低,专业上没有任何长进,看不到前途……
但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岗位又非常的重要。正如大家所想的一样,当有人突发急症时,大家的第一想法就是拨打120,可是,如果120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因为急救医生少而派不出救护车,后果可想而知。
就是这样一个压力巨大且至关重要的一环,目前却正处在每辆救护车上平均半个急救医生的状态上。这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急救医生,正如当前的儿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一样,是当前医疗方面明显的短板,暴露了相关医疗制度的缺陷。
对此,陈鑫代表建议,大专应定向培养三年制临床医师,让其毕业后直接从事院前急救工作。这个建议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建立院前急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设立院前急救有关专业,为医院提供急需的急救人才,确实很有必要。
与此同时,不断完善薪酬体系,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急救医师各方面的待遇,也必不可少。可因地制宜的制订出更多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激励机制。
此外,还应该对急救医生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化解他们的职业压力,确保急救医生的身心健康。
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刘璠同样关注急救工作。作为一名骨科医生,刘璠经常遇到车祸急救的病人。他说,交通事故发生后的半小时被称为“生命黄金半小时”,如果在这个时间内能得到第一时间救助,挽救成功率会大大增加,而在90分钟内获救,其生存率仅为10%以下。
刘璠建议,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紧急救援管理方法,按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等,建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紧急救援体系,健全紧急医疗网络;或空中120体系等。
综上,要从根本上改变急救医生“人难招、留不住”的局面,需要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的顶层设计,从制度上保证急救医生的基本权利,从而保障急救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环球医学编辑:王立群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