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18日起,浙江省将全面下放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聘权限,实行单位自主评聘,今后不再组建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
评职称历来是医生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很多医生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既要出门诊,又要做手术,还要挤出大量时间写论文,可谓不堪重负。因论文在职称评审中所占比重极高,甚至有“一票否决权”,很多医生虽然在临床上兢兢业业,但由于论文不达标,迟迟评不上高级职称。为此,不少人呼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评价方式,纠正重论文、轻临床的职称评审导向,让医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
“惟论文论英雄”迫使医生不得不去造假
前几年,英国一家大型学术医疗科学文献出版商撤销43篇涉嫌造假论文(41篇出自中国作者)一事,因涉及38家中国医院的从医者而引起国内关注。此事被披露后瞬时引来热议:评定一名优秀医生的标准是什么?到底能否以论文论英雄呢?看病重要还是写论文重要?
41篇被撤下的中国大陆论文,涉及的都是医疗领域高技术的课题。其中涉及38家中国知名医院。其实这已经不是中国论文造假第一次被点名,但如此被大规模集体曝光还是令人震撼。
涉事医生:手术忙没时间搞科研
杨某是杭州某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生,也是涉事论文被撤下来的作者之一。媒体援引杨某的话称,为了发表论文,他向第三方中介机构支付了两万多元人民币。但是,在整个论文修改过程中,“我们与目标杂志的编辑没有沟通,一切都委托第三方执行。”对于发表学术论文一事,杨某抱怨称:“本来手术就忙得要死,哪里还有时间去搞科研呢?可是如果不发表文章,又无法顺利评职称升级。”
提起论文造假一事,很多医生也感叹是“迫不得已”。一份涉及1920位医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80%的医生认为发论文就是为了评职称,而且“造假成风”,大概7%的人找了“枪手”,20%的人找过“代理”。
在基层县级医院工作的王医生称,基层医院的病例其实都很普通,但为了发表论文评职称,“适当”夸大编造一些材料,已经成了常有的事。河南省某三甲医院的刘主任认为,并不是人人都适合搞科研,但现实往往会逼得大家都去发表论文、搞科研。事实上,很多临床医生的工作已是“超负荷”了,就更别提要搞科研、写论文了,这种情况下,适当造假蒙混过关也就在所难免。
此次,浙江省将高级职称评聘权限下放,医院可以根据医生实际表现情况来进行职称评审,不再搞“论文一刀切”,使临床技术优秀的医生也可以得到晋升机会。但也引发了不少议论,比如有人担心不同医院的评审标准不同,打乱了原来统一的评审标准,导致标准降低或标准混乱,权威性下降;医院的评审权力会被滥用,院长的行政权力被强化,评审中出现“沾亲带故”或“公报私仇”等现象;各家医院竞相“放水”,导致专家帽子“满天飞”,影响高级职称的“含金量”等。
可见,政府部门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之后,并不能一推了之,万事大吉。其虽不再直接组织职称评审,但还需要制定相应标准和规则,加强评审过程监督,保证职称评审的公正性。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