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曾有一篇题为《谁还会在中国做医生》的微博热文在网络上疯转。文中用“中国医学已后继无人”“高考招生,医科类院校意外断档”等词句来阐述我国严峻的医疗环境导致学医遇冷。文章头头道道、数据详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此文不仅在当年引起轰动,更在此后每年被人反复提及,引起一轮轮新的讨论。那么,医学专业真的不招考生“待见”吗?
邻近9月,高校新生们已经陆续收拾行囊,准备前往自己心怡的学府了。据媒体报道,今年,财经、贸易类大学爆冷,而医学院招生火爆。其中,北京大学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的招生位次相较2017年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似乎打破了人们对医学招生的刻板印象,也让很多人开始犯糊涂:医学专业到底是遇冷还是遇热,或是忽冷忽热呢?
10年前:医学院招生难
前些年因为医闹事件屡见不鲜,职业风险度高,很多家长不愿意子女学医。同时,因为一些地方医科大学话语权不多、知名度不广,分数还比较高,导致考生报考医学院校的第一志愿率普遍比综合性大学低。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表示,招生时,出现了一个怪象“想学医的没上投档线,上了投档线又觉得读医太亏,被医学录取的多是接受调剂”。“国际上,法学、医学吸引的是分数最高的考生。十多年前的感觉就是,最好的学生没有去学医。这些年尽管有所改善,但情况远远不容乐观。从纵向上看,如今报考医学院的学生增加,考分及考分位次逐渐提高,但并没有呈现招生挤破头、吸引到分数最高的考生报考的局面。”熊思东说。
状元不学医就是医学专业遇冷?
“医学遇冷”的调调近几年尤盛,主要还是因为各省高考状元更倾向于选择经贸、金融类专业。但其是,从各年医学专业分数线高居不下的现象就能看出,报考医学专业的高分考生不在少数。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廖爱民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医科的内涵有所误解,把所有的医学学科都当作临床医学,认为学生毕业后都要当医生。实际上,当医生的临床医学长期火爆,不当医生的护理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基础医学等学科相对冷门,后者遇冷被放大,就变成了医学遇冷。
他表示,判断一个专业遇冷还是遇热,要看在招生体量大的省份,填报志愿的考生是否保持稳定的位次、分数。如果招生计划量少,没有高分数考生报考,自然会出现断档、分数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尤其是外省,本身招生数少,更容易受到偶发因素影响。
医学招生“忽冷忽热”有何原因?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表示,除了医生的社会职业安全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公众对报考医学重拾信心外,还与近两年医疗卫生体系结构调整和相关鼓励政策有关。他指出,过去,医学毕业生一味地挤三甲医院,挤不进的话,他们宁愿去做医药代表、药企研究,也不愿进基层医院。而现在,全科医生也有比较好的待遇和发展,医学生就业有更多选择。相比于其他专业,医学专业的就业率很高,这也成为吸引很多考生报考的原因之一。
怎样避免医学招生“忽冷忽热”?
尽管成立医学院已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种趋势,但是专家认为,这不会对医学院校招生体量形成冲击。廖爱民表示,尽管一些专业存在过多过滥问题,但学科实力可以保证招生、就业。那些师资力量不足、学科实力不强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终将被社会淘汰。
对于医学招生,专家们认为,就像农民种地,不能一年旱一年涝,应该重视长期健康发展,这就要特别强调医学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和预警机制“两条腿”走路。
熊思东表示,中长期规划是指5年院校培养+3年医院规培的8年标配,是人才培养的正常轨道;而预警机制是特事特办的轨道,在于防止“儿科医生荒”尚未解决,三五年后麻醉科医生、急诊科医生又开始短缺。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需两条轨道兼备。调查清楚我国到底缺不缺医生、哪里缺医生、缺什么医生,才能有效地应对解决。
相比于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医学院校发展面临多重限制,唯有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从基础和临床两个阶段入手,打破过去基础教学的“走过场”和临床阶段实习质量无法保证的现象,狠抓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越高,积攒的口碑越好,何愁没有考生青睐?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