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贫穷或富有,健康或疾病,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对于许多人来说,死亡最好的结局可能就是无疾而终,但大部分人可能要在医院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而医生应该是见证死亡最多的人,那么,医生应该如何看待死亡?面对死亡,医生又该做些什么?
对于死亡的理解,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陈鸣打了这样一个比喻:所有的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天堂门口排队。只是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被插到了前面。“我们作为医生的任务,就是竭尽所能,把那些被插队的人送回到他原来的位置。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有些人也回不到原来的位置,总会有人走到天堂门口的。”
然而,我们中国人却不太容易正面接受死亡。对于中国人来说,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
可以说,我们这个民族是缺乏死亡准备的民族,也是缺乏死亡教育的民族。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对于与死亡最频繁打交道的医生,面对死亡,应该如何做呢?
浙江新安国际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殳儆认为,医生应该接受死亡教育,医学生也应该接受死亡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育,还应该在临床实习时感受死亡,接受来自临床实践的死亡教育。
作为一名ICU医生,殳儆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情——留出一个房间,专门让家属陪伴临终的病人。如果殳儆评估这个病人还有24小时左右的时间,殳儆会将这个病人移到这个房间里,让他的家属陪伴他走完生命最后的历程。
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认为,既然医学技术打败不了死亡,既然人死是一个必由之路,我们就应该和死亡达成共识。死是医学的必然结果,作为医生,应该合情合理地将病情转述给病人或家属,同时把技术做到适可而止。在技术已经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医学就要转化为人学,在病人生命的最后一刻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消除一些恐惧。
作家琼瑶曾给儿子儿媳写了一封“人生中最重要的信”。这封公开信上,她呼吁要为自己的生死做主,叮嘱孩子们在自己生命临近尽头时,帮助自己能够“没有痛苦地死去”,不要“急救措施”换来“痛苦的活”。琼瑶的公开信相当于一份生前预嘱,将“尊严死”带到大众眼前。
既然绝大多数人可能会在疾病中离开,这个时候,医生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可能更重要。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