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冰冷的遗体,在医学院的解剖课中,默默地和一群医学院学生,走过一学期艰巨的学习,陪伴他们穿越成为医生的成年礼。《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是华人首次以大体老师为题材的纪录片,看后无不令人动容。
“大体老师”或是“无语良师”,这是医界对志愿遗体捐献者的最高称谓。他们从不说话,也从没有教医学生任何一个治疗手段,但他们宁愿身上划千刀,也不想病人身上错一刀。某医学院的一位病理学教授曾表示,那些躺在解剖室里的“无语良师”,就是其心中的佛。
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接受基础医学的学习,而人体解剖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这些遗体捐献者用他们的躯体,让学生们掌握和丰富人体基本知识。他们安静地躺着,虽然不说话,但是,他们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医学院校的学子,让学生们去感受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清明节,各地医学院都举办活动缅怀这些“无语良师”,感谢他们为人类医学进步和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的贡献和无私的大爱情怀。
“器官捐献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形成生命情感体验,进而内化成自觉行为。”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缅怀活动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生党总支副书记高晓妹说,“这一点与人文精神培育的隐形熏陶不谋而合。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和医德教育的目标是让医学生在内心深处积淀出关于生命、健康以及死亡、疾病的正确观念,真正理解医学的含义。”坚持8年的缅怀活动,已经成为安徽医科大学开展医学人文和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遗体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仍以自己的力量延续生命的价值。”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陈一铭同学说,“他们用自己的躯体告诉我们真实的人体结构,无私地传承着医学知识,但我们没有机会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对他们说声‘谢谢’。”
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机会成为“无语良师”的,这个机会就是遗体捐献。遗体捐献行为不仅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也是一种对自身、对社会乃至对自然的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最初的诞生和最后的死亡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最初的晨曦和最后的晚霞一样,都会光照人间。清明节,向这些“无语良师”致敬!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