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印象中,ICU(重症监护室)既神秘又让人敬畏。在这里,有遗憾,也有奇迹,有悲伤,也有喜悦,有泪水,也有笑容。生与死,是那么近又那么远……
作为人类抗争疾病的最后一道关卡,它的救治能力,将决定病人的去留。但最终的结果,除了疾病本身外,医生、患者和家属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人曾言:“医院就像一面照妖镜,进来之后,你就会看到各种各样赤裸裸的人性。”ICU不仅见证生死,也同样考验人性。
本文中,一位上海某三甲医院的ICU医生,通过讲述发生在ICU病房里的真实故事,会让你了解最真实的ICU。
100万换10%的生存几率 换做你你救吗?
在ICU,用钱换命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也可能是“人财两空”。不久前,上海某三甲医院收治了一名17岁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ICU里最致命的重症之一。被送来之前,这个男孩已在当地医院ICU里抢救了两个星期,但病情仍然没有好转。父母是抱着殊死一搏的心态来的。
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已经两周,多个脏器功能都已经衰竭,即便在上海某三甲医院,能救回来的几率也不到10%。医院全面评估后,情况果然很严重:这个男孩除了心脏,其它脏器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衰竭。休克、肾脏衰竭、肺衰竭、肝脏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肠道功能衰竭,甚至还出现了谵妄。医生当时判断,所有的治疗手段都用上,这个病人能救活的几率不到10%,而且花费很可能超过100万元。
救,还是不救?男孩的父母已经有点崩溃了,犹豫之中,征询医生的意见。医生建议先救一周试试。医护人员给这个男孩做了一系列救治措施。药物和支持治疗需要每天都精确地调整,就这样维持了三周,男孩各个器官逐渐好转。
但一个月后,这个男孩同时出现了重症胰腺炎最致命的大出血和严重的腹腔感染。随之而来的就是十次止血清创术,每次都是惊心动魄,死里逃生。
庆幸的是,十次出血,十次及时的清创止血术,这个男孩挺过了最艰难的两个月。炎症消除,脏器功能逐渐恢复。大概半年后,这个男孩奇迹般地痊愈出院,但父母总共花费了近300万元。300万元,对于很多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这个男孩无疑是幸运的,但根据医生的统计,以重症急性胰腺炎为例,救治成功率大概在85%左右。这也意味着,总有那15%的病人,即便医生竭尽所能,终究无法战胜死神。
同样是在这家三甲医院,一位60多岁的德国裔老先生,为了爱情留在上海,成为了一名中国人。因为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内感染,做了几次手术,最后仍然死于大出血。医生给他用了3个升压药,最终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心电图拉成一条直线。病房外的老伴一时接受不了,当场晕厥。
为了孙子的婚礼 老太太仅仅在医学意义上多“活”了10天
ICU不仅见证生死,也考验人性。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经常碰到同一个难题:在没有治愈希望的情况下,要不要用侵入性的措施去延长病人无质量的生命?
上海某三甲医院ICU曾经收治过一位70多岁的上海老太太,乳腺癌晚期,癌细胞广泛转移,深度昏迷,治疗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往往会建议家属放弃抢救,转做舒缓治疗,让老人避免痛苦、安安静静离开,最多不超过5天。
90%的情况下,家属会听从医生的判断。但那一次,因为老太太的孙子要结婚,家属拒绝放弃治疗,即便医生苦口婆心向家属解释,哪怕现在上有创的抢救措施,勉强拖到两周以后,也只能维持心跳罢了,在短期内只是增加老太太的痛苦。
家属听不进去。医生只能进行一系列有创的抢救措施。两周以后,原本非常体面干净的一个老太太,已经全身插满了管子,仅仅在医学意义上“活着”,但却承受着各种痛苦。更可悲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太太甚至没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但很多时候,即便患者本人提前表达意愿,结果或许也并不能如患者愿。同样是这家医院ICU里的一个老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II型呼吸衰竭。老人在生前就坦然地告诉家人,自己想要“不要插管、不要心肺复苏”的死亡方式:但真的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老人的儿子嚎啕大哭,说一点努力都不做,没脸面对家里的亲朋好友。于是,为了儿子的“尽孝”,尽管知道根本毫无意义,医生们一连串熟悉的操作开始了……
我的死亡谁做主?放弃医疗抢救就是不治疗吗?
当你生病时,尤其是生命垂危时,你会发现,在疾病面前,人类真的很渺小。但泰戈尔曾言,死亡隶属于生命,正如生一样,举足是走路,落足也是走路。对于每个人来说,死亡无法避免。既然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死去。
台湾女作家琼瑶曾公开发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阐述了自己对身后事的决定。她叮嘱儿子,无论生了任何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一切,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在上海某三甲医院ICU,一位罹患骨肉瘤的企业高管,他曾为了保命,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接受了下体截肢,换来了5年的生存期。但到了后期,他皮包骨头,每天血性胸水引流量500~1000毫升,每一次翻身都要护工帮忙。最后,他不顾家人“以爱之名”的反对,签下了“放弃医疗抢救预嘱”,选择在舒缓治疗中结束生命。
在死亡这件事情上,国人有很多执念,但签署“放弃医疗抢救预嘱”并不等于医生就会停止全部治疗措施,也并不等于你不孝顺。治疗仍会继续,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让患者能在最后的时光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死亡不该是一个被忌讳的话题,正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妈妈对阿甘悄悄说的:“别害怕,死是我们注定要去做的一件事。”既然都要去做,我们应该去谈论它,应该有所准备,应该自己做主我将如何死去……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