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之名 医院为眼癌摄影师举办作品展
2018-12-20
242

摄影师的双眼没入黑暗,仿佛鸟儿失去翅膀,是极其残酷的事。67岁的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摄影师刘军正在经历这样的痛苦:在一次右眼视网膜脱落手术后,又查出左眼为“低分化癌,Ⅲ期”。但他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并在上海某国际医院举行了名为“以光之名”的小型摄影展暨作品捐赠仪式,吸引了摄影业内人士及摄影爱好者、医护人员前来观展。

高级摄影师一天天失去视力

刘军生于1951年,自幼喜爱摄影,镜头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从1988年开始进行系统性的摄影创作,1991年7月上海市教育学院高等摄影专业毕业,后进入《文汇报》工作。

他的作品被誉为:“无论是塞外风光、还是江南美景,无论是古佛烛影下的小小僧人、还是大漠落日下的长长商队,都融入了心灵和天地之间的无声对话,将个人情感寄于自然之物中,为读者开启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缤纷世界。”

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树、云南红河哈尼族梯田、福建霞浦日出、内蒙草原日落……这一副副快门锁定的瞬间,都是刘军熬了好几个日夜才捕捉到的。

然而,这样一位将光影视为生命的摄影师,却在去年5月发现了左眼部肿块。起初他并未当一回事,在一次右眼视网膜脱落手术后,医生建议他行左眼肿块切除术,随后病理报告显示为“低分化癌,Ⅲ期”。目前并没有对应的靶向治疗药物。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和很多被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一样,刘军出现过恐惧、沮丧、甚至绝望,辗转多家医院听取各方治疗意见后,他选择了放化疗,但病情却多次反复。

刘军说:“医生告诉我,只有15%的眼部肿瘤是恶性的,而这15%中又仅有10%会发生转移,为什么是我,网脱手术后右眼视力没有恢复,为什么现在我又要失去左眼?”

刘军的妻子说:“化疗中,他几度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这时候他就用整理作品来分散注意力。对他而言,这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撑,自此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捐赠56幅摄影作品 传递光芒

在辗转多家医院一年多,历经2次手术、33次放疗,4次化疗之后,癌细胞还是出现了转移。再次手术还是继续化疗?两难的刘军来到了与美国麻省总医院联合挂牌的上海某国际医院寻求治疗方案。

执行总监陈健行教授介绍:“初次见到刘先生,面对复杂的肿瘤疾病治疗,我们的谈话是严肃的,但可以感受到他的坦率、勇气和开朗的心态,只要说到摄影,他便神采飞扬。那份对心爱之物的追求与坚守,对病魔的从容与勇敢,正是我们医护人员希望传递给患者的精神火种。”

他们一起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和大数据,分析病情、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陈健行说:“在不断交流之后,我们意识到摄影真的是他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那么这些生命的内涵,在我们和他谈论治疗目标时,都是要考虑的。”除了疾病治疗,他会花很多时间倾听患者故事,随之悲喜。他认为,更多地表达理解和认同,捕捉情绪信号,对患者的理解和帮助就越大。

刘军说:“陈教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的坦诚帮助我坦然面对疾病。”一度感觉人生就此跌落深深谷底的刘军,渐渐找回了从容。

陈健行教授回忆,当刘军提出要将自己的作品无偿赠予医院时,他和医护团队受到莫大的触动,立刻提出为他办一场小型摄影展,将摄影家“心系所爱、力胜病魔”的精神传递给往来的每一位患者,也提醒医院的每一位医护人员要更多地关怀患者,始终怀有“同理心”。

忍着病痛,刘军整理出自己曾经的作品集,并将其中56幅作品捐赠给了医院。这场摄影展将持续到2019年1月31日,针对大众开放。

将一盏灯在暗室中点亮,可以照亮房内每个人、每个角落。刘军将他精心挑选的作品捐赠给医院,是在做光的传递。希望这些作品能成为所有癌友眼中永不逝去的光芒!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