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坦然离世 没有死亡准备的我们将死的很糟
2019-01-24
378

1月23日,中国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享年65岁。

就在离世的前一天,即1月22日上午,林清玄还发了微博:“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文字间,有他一如既往的禅意。

死亡来临,还不忘发微博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如此坦然且心境平和地接受死神的邀约,我们在为大师离去扼腕叹息的同时,心中再次油然而生崇拜之意。他对死亡的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众生死亡 种种痛苦和嚎叫

医院是见证死亡最多的地方。死亡来临时,众生的反应形形色色,但大都与林清玄的态度截然不同。有的年轻人不珍惜生命,芝麻大点小事就要寻死觅活,只为逞一时之快,事后又悔恨不迭。有的人在癌症晚期反而求生欲望强烈,种种挣扎不舍,恐惧、遗憾、愤怒、无奈的复杂情绪喷涌而来!还有的年轻人,是家中的顶梁柱,天降横祸意外死亡,家人嚎啕大哭。

我们大都没有准备好接受自己的死亡,或者亲人的离去。

没有死亡准备 将死的很糟糕

泰戈尔说,死亡隶属于生命,正如生一样,举足是走路,落足也是走路。林清玄则表示,凡是生命,就会活动,一活动就有流转、有生灭、有荣枯、有盛衰,仿佛走动的马灯。

死亡不可避免,但我们避而不谈。我们在死亡来临时如此惊慌失措,跟中国人避讳谈及死亡脱不开干系。很多人都是大限已至时,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不仅死亡的话题及场所能避则避,而且殡仪馆、火葬场和墓地,也只是短暂停留的凭吊地,而非久留之所。《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鲁迅先生的杂文集《野草》中,记述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户人家,生了男孩,合家高兴。满月之时,抱来给众人看。有人说,孩子将来会发财,这人得到了一番感谢。有人说,孩子将来是会死的,这人得到了众人合力的痛打。先生本意是想讨论说真话或何时说真话,却从另一面反映了常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追溯到古代,被中国的读书人奉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也对死亡采取了逃避的态度。在《论语·先进》中,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这段文字就是孔子的弟子季路先问鬼神之事,后问生死之事。当问到生死时,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即孔子只管当下生活的事情,死后之事他不管。

大抵人到中年,见多了生死离别,才逐渐认识到死亡如影随形。好生恶死,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因此,我们想逃避死亡,有时我们还想预知死亡。

殊不知,“生不知其死”是动物的专属,无论是千年龟鹤,还是一日蜉蝣,对它们而言,生死的变化,并不存在。所以,有时我们想活得像它们一样,只知生之乐,不知死之痛。

向死而生 才是真正的生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他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讨论了如何看待死亡,并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向死而生。

马丁·海德格尔表示:“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走在了死亡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一个向死的过程。所以,活着,就是一次走向死亡的征途。而死亡,是一切存在的终结。”

向死而生告诉我们,对死亡的思考并非全无意义,而相对于死亡,我们更应该担心的是,我们有没有认真的活过。乔布斯就将“记得你终将死去”作为伴随一生的醒世箴言。

乔布斯曾表示:“死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会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也助乔布斯达到了事业的巅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在美剧《实习医生格雷》中,有一个病人被误诊为绝症,当医生如实相告后,病人决定放弃治疗,用最后的时光享受生活,她卖了房子,准备拿着钱去环球旅行。我们总是等到将要不久于人世时,才想起珍惜,才想起享受,才想起要让自己开心每一天,是不是有点太晚?

向死而生很公平,不管你是贩夫走卒还是领袖伟人,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一样。很多古代帝王,也曾苦苦寻觅不死仙丹,但死亡却具有真实性、强迫性、平等性。

因此,关于活着这件事,死亡是最好的老师。正如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所说:“我不能决定如何生与死,但可以决定如何爱与活。”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