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反”结缘,一生最大的贡献是运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他,虚怀若谷,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团队奇迹。他就是被世界誉为“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的王振义,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近日,95岁的王振义当选“最美医生”。
“寻找最美医生”是由国家卫健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媒体寻找、社会推荐、个人自荐三个渠道广泛征集候选人,今年评选出10位“最美医生”、1名“特别致敬”和1个最美医生团队。
1978年,王振义开始进行研究时,国际上治疗M3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15%。他提出了一个全世界首创的大胆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经过八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5岁的小女孩小静,被紧急送入王振义的夫人谢竞雄的病房。小静身患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情恶化迅速,连日高烧不退、流血不止。
王振义得知后,不顾众人反对,大胆采用了尚未应用于临床的疗法——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法,用以治疗小静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后称“上海方案”。7天后,小静的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在一家国际著名制药公司担任药物研发员。
当年,一朵含苞的小花在病魔的摧残下快要凋零,是王教授妙手回春,才使她能够绽放得如此美丽。而她只是王教授救助过无数个快要凋零花朵中的其中一朵。
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由此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王振义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真药神”,他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后,并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朴实地希望能让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能尽快用上、用得起这种药。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黄色小药丸,只用口服就行,当时定价仅11块钱一拿,即便是过了三十多年,如今一盒也只要290元,还可纳入医保,与之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高达2万元以上。
此后,王院士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这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上海方案”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还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王振义教授能取得世界公认的成绩,是和他成长的环境、所受教育和个人的追求密不可分的。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在上海,祖籍江苏兴化,在8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父亲是在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安平保险公司任襄理。家境较为殷实,家教甚严。家庭对孩子们的要求是,虚心好学、诚实做人、要有专业特长。
王振义毕业于上海法租界所办的萨坡赛小学,1942年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并被免试直升进入震旦大学。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优异,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学生时代王振义接受孔孟之道“仁者爱人”思想的熏陶,在大学时受到了“仁济慈爱”宗教思想的影响,工作以后一年,新中国成立,他又受到了要“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思想的教育。所以,在他的世界观里,作为医生一定要有爱心,要尽可能地救治好病人。他的信念也是和瑞金医院一贯倡导的“广博慈爱、追求卓越”的理念一脉相承的。
王振义是一名本土培养的顶尖学术大家,虽然从没出国留学,但他深谙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真谛,深信爱国就要为祖国培养出人才,他不但自己做出卓越的成就,还先后培养出陈竺院士、陈赛娟院士、陈国强院士,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团队奇迹。
陈国强常说起王老师帮他修改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整个过程。在写论文还没有到用电脑的年代,王老师一遍遍修改,他就一遍遍整理抄写,王老师先后改了10遍,近二万字的毕业论文陈国强也抄了10遍。正是导师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激励着他攀登更高更险的医学高峰。陈国强现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副校长、交大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成为了我国在血液病研究领域响当当的人物。
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自己的学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参加署名,目的是让年轻的研究骨干承担更大责任。1996年,他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让贤于陈竺,他说:“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一个人处于科研顶峰的时候,接下来可能会走下坡路,所以当自己在抛物线刚下降时就应该退下来,让贤给下一代更强的人来替代自己的岗位。这样,这根线就会一直朝上而不会向下滑去。这对整个事业的发展会更有利。”
如今,95岁高龄的王振义教授仍然坚持每周四的上午进行“开卷考试”——每周,学生们都会向王老师提供一个疑难病例,王振义就会用一周时间搜索全球最新文献,并思考分析制作成PPT与大家一起探讨,疑难杂症往往能因此找到线索和治疗方案。他笑称这是对自己的“开卷考试”。近日,根据王振义教授每周四开卷考试答案梳理而成的著作《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第二集出版发行,大家都说,这是王院士对青年医师最无私的奉献。
“血液病的种类很多,既有共性的问题,又有个性上的差异,现在,科技发展得非常快,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他们作为临床医生会遇到很多难题,我就通过现代方法帮助他们查找国际上最新的动向和治疗方法,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少走弯路,对我本人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王振义说。
95岁高龄的王振义院士仍奋战在临床与科研一线,谈及热爱的事业依旧兴致勃勃。王振义常说:“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而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希望我们每个医生都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